□张培元
5月18日上午,以“幸福社区、邻里如亲”为主题的重庆渝中区第二届邻居节正式启动。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家庭厨艺大比拼、趣味游园、评选身边好邻居等活动将走进全区12个街道、77个社区。在邻居节上,义务照顾孤老13年的李碧珍等人被评为全区十大“邻里之星”。(5月20日《重庆晨报》)
何谓邻里?据《周礼》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在传统的乡村社会、熟人社会,邻里关系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关系。《孟子·滕文公上》有言:“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和睦。”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生活体验——— 在过去的农村,家家户户的人们都格外熟悉、格外亲近,甚至是一家来客全村接待,一家有事全村帮衬——— 传统邻里关系如酒醇厚,其味绵长。
然而,在如今的城市里,尽管楼越建越高、房越盖越好,家与家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但居住者之间的心灵距离却似乎越来越远。即便是门对门的邻居,常年也难以说上一句话,邻里关系陷入了“陌生化”困境,现实荒诞剧频频上演:有人将匆忙搬家的邻居当成小偷痛揍一顿,有人捡到失物招领时却在整栋楼上敲不开一扇门……
城市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曾经“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不过,我们不必抱怨“人心不古”,因为现代城市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早已今非昔比,特别是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简单化和城市人口流动化日益增强,传统熟人社会的根基不断遭到冲刷,人们对邻里之间的互助需求有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不能指望简单沿袭、复制过去的邻里关系模式,而是必须努力完成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正如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桂勇所言,在城市社区中,通过社会化、市场化重建新的较为松散的邻里关系,以小区文化、小区活动、小区自治、小区居民专业知识交换等方式,将以往的人情共享模式转变为资源共享模式,这样邻里之间“也许无法再相濡以沫,但至少可以相敬如宾”。
构建新型的城市邻里关系,既需要重新审视并定义邻里关系的内涵,重新为城市邻里注入爱与责任,也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广大市民进行引导和动员。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全国已有数百个城市开展了“邻居节”活动,不少地方的社区或发起“敲门行动”,或发出《邻里公约》,鼓励居民走出家门,主动认识左邻右舍,并以此为突破口,为冷漠的城市邻里关系“解冻”,重塑亲邻文化。笔者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抱着信任、尊重、关怀的态度与邻里多交流、多沟通,就一定能让人们生活的社区充满温情,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