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宁满族自治县五道营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8个行政村中,6个是贫困村,去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460元。
面对山村群众“想致富缺门路,有门路不敢迈步”的现实,如何破除陈旧观念?如何增强基层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如何打消想富怕赔的顾虑?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在五道营乡,乡村干部需要破解的难题一个接着一个。
踏着正在消融的积雪,3月20日至24日,河北日报走基层小分队在五道营乡蹲点调研,尝试剖析这个典型农业乡的脱贫致富之路。 —— 编者
□河北日报记者王峻峰 郭峰 李建成
早在三年前,邓栅子村同好沟居民组的邓金华就有养鸭子的打算,乡党委书记孙瑞芳也帮她联系好了2万元贷款和100只鸭苗,可最后她打了退堂鼓:“闹好了,赚得兜里装不下;闹不好,赔个稀里哗啦,可咋办?”
3月22日,积雪尚未融化,记者跟随孙瑞芳来到了这个去年人均纯收入只有960元的贫困村。
“孙姐,您来啦!”在一座小院儿门口,女主人邓金华紧紧握住孙瑞芳的手,热情地打着招呼。
“小邓,村里现在正发动大伙儿搞养鸡、养鸭、养鹅、养猪的小饲养,跟家里人商量好了吗,养不养鸭子?”孙瑞芳开门见山。“孙姐,我经常在电视上看致富节目,很想找条致富的道儿,可是怕赔钱啊!”如今,34岁的邓金华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婆婆卧病在床,家里这些年欠下的两万块钱外债还剩下五六千没有还完。过了一会儿,邓金华搓着手说:“眼下看来,养鸭子是条不错的路子,回头我再跟家里人商量商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