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武强十万亩土地探索循环生产——在希望的田野上(中)

    农业升级带来农民转型

    在北大洼这样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发展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农业工人从哪里来?

    3月28日下午,在北京世农种苗有限公司的一个大葱育种大棚里,李红梅正在为大葱喷洒药剂。

    “原来种地一个月辛苦下来也挣不了几百块,这家公司每天给40块,一个月能挣一千多。”李红梅笑呵呵地说,“划算!”

    李红梅家的三亩地就位于北大洼核心区域,北大洼开发伊始,李红梅就将土地流转了。

    在该公司,像李红梅这样的农业工人有600余人,他们大多来自周边村子。北大洼成片开发必然需要大规模的流转土地,像李红梅这样农民早就盘算好了,将流转土地之后,纷纷成为农业产业化上的劳动力。

    北大洼不仅使昔日的农民就地转化成了农业工人,这块地理位置上的洼地如今还成为吸引人才回流的“高地”。

    在牧兴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育鸭所,笔者见到了肉鸭养殖户马骁。他花4万元从董事长张树培手里租用了两个大棚,养了6000多只肉鸭。“再过十分钟就要开灯了,不然会影响鸭子进食。”见到笔者,马骁一直念叨着养殖技术,俨然一个养鸭行家,其实,马骁养鸭还不到一年。

    “一年前我还在北京打工呢,舍家撇业的,一年挣不到5万。”马骁说,“去年干了半年,挣了4万,今年如果不出意外,挣上10万不成问题。”

    正当马骁为收入欣喜之时,他的老板张树培却在苦恼着。“春季是卖鸭的淡季,这两天出货价又跌了20%。”张树培说,“在北大洼肉鸭产业链条中,不管下游盈亏与否,我们对上游鸭农的收购价一直保持稳定。”

    “2012年,北大洼项目区土地产出效益由每亩1000元提高到5000元,人均工资性收入由每月600元提高到1500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99元。”孙文欣说。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未开发之前的北大洼区域内近4万名农民,平均年收入还不足2万元,其中,为了改善生活,有超过2000人外出打工,中青年劳动力曾一度流失严重。而现在,区域内的大小工厂共雇有3000余名工人,通过对其进行调查发现,超过10%的工人是从外乡来到北大洼工作,有近50%的工人是像马骁一样回乡创业,年工资收入均高于5万元。得益于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北大洼已经显现出对于农业人才的吸引力。河北新闻网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张昭】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联系方式:18931159383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