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精尖”项目惹争议
学生:“我只负责作品的创意”
“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ER、PR、HER-2表达分析”、“Exendin-4对高糖环境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一踏入本届大赛展区门口,这些“高精尖”作品就令人“惊叹”。“这些研究我都看不太懂,我个人觉得,这类知识至少要在医学院大二年级才会涉及。”一位到场观摩的生物老师对这些作品的出现十分不解,“就算学生确有天赋,中学也不可能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
多年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始终强调“三自”原则——— 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但每逢赛事开幕,总能见到不少希望一鸣惊人的“高精尖”作品。
唐山一位选手携自己设计的节水马桶实物高调亮相。这一陶瓷马桶材质考究,虹吸部分还特别烧制出一个剖面结构以便于展示。一位高中物理老师询问许久后仍不断摇头,“我听不太懂这一设计思路的力学原理,但马桶的确展示出了节水效果,可能我的知识储备还不够。”这位选手则解释:“我们家有一个陶瓷企业,我只负责作品的创意,具体实施由企业研发中心完成。”
带领学生参赛的华北油田第一中学徐福成老师表示:“通过参观发现,有的作品项目过于高端,仅仅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孩子参与的成分很少,大都是老师或者家长思路,并没有把其中的原理讲透,致使孩子们在参与答辩的时候回答不是很清楚,做这样的作品孩子们受益并不大。”
3、“追赛事”瞄准政策优惠
专家:“功利心态在作祟”
“之所以出现一些扎眼的高端作品,背后还是功利心态在作祟。”有专家表示,小手拉大手拉过头的背后,是对赛事奖项及其附属利益的追逐。
参赛展区中常能看到这样的“怪现象”:密集的参观人群不时经过,展板下的学生仍伏案苦读。过去问一下,多是高三年级的参赛选手。
对于本届高三年级参赛选手而言,5分加分带来的驱动力不言而喻。而加分政策失效在即,频频出现于低年级选手中的“高端作品”又作何解释?“大赛奖项目前依然在中考政策中享受加分优惠,对于初中选手而言这是不小的吸引力。”有专家透露,即便对于非毕业班的高中学生,如果获得奖项,虽然不能在高考中获得加分,但有可能在自主招生考试中获得优先选拔权,所以依旧不乏持功利心态参赛的选手。“不少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有一个条件是获得竞赛奖。”一位高二参赛选手告诉笔者:“如果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将有可能不用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笔试,直接进入面试阶段。”“应从评价体系改革开始,切实鼓励孩子科学探究意识和动手实践水平,不能将日常教学中缺失的功能全部由一场比赛来承载。”许多到场老师认为,不能简单以优惠政策来刺激孩子的创新欲望。
不少家长也反映,自己对孩子的科技创新活动很支持,只是孩子的课余时间太少。“现在中学阶段留给孩子主动参与科学实践的课时较为有限,相关的活动组织频率也不高,应尝试建立更为有效的长效机制,让更多孩子投身科技创新实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