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一小学教师传承民俗文化
泥哨与泥模,给高晓峰与伙伴们带来的满是甜蜜的回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的玩具越来越多,“土得掉渣”的泥哨、泥模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卖货郎也不见了踪影,只能看到走街串巷的“破烂王”。会制作泥模、泥哨的民间艺人也寥寥可数。近日,记者几经打听,在赵县找到了尚且掌握泥哨、泥模制作工艺的杜计法。
今年57岁的杜计法是赵县南杨家庄人,是一名小学教师。他捏泥模,制作泥哨的手艺传自父亲。在村中老人们眼里,杜计法的父亲杜宝兴是位能人,不仅会制作泥模,还擅长绘画,制作风筝。但是父亲总觉得这些技艺上不了台面,靠着这些微末之技无法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不愿意教给儿子。
杜计法高中毕业那年,随着父亲在生产队干活儿。一次,他和父亲在田间浇水,看着瘦弱的儿子拎着铁锨在田间忙碌,浑身湿漉漉的,也分不清是泥水还是汗水,父亲有点心疼。杜计法说,大概他狼狈不堪的模样触痛了父亲,揣着一身本事的父亲遂决定将捏泥模的技术传给他。一来这门手艺不会失传,二来在不得已的时候还能混口饭吃。杜计法说,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朋友们,大家都嚷嚷着要学。就这样,他和几个朋友一块儿跟着父亲学习捏制泥模与泥哨。
教的认真,学的用心。杜计法说,很快,他们就掌握了制作泥模的窍门。杜计法说,在他的记忆里,制作的最成功的泥模当属于给英雄易普拉辛捏制的半身像。那时候,露天电影是村里最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一天,村里播放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他的朋友们早早就抱着凳子坐在了场地上。这部电影通过七个人对战友的回忆,歌颂了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士易普拉辛,为了革命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他无时无处不在用生命的热情撒播革命的种子。然而,英雄最终牺牲在战场,人们只有通过铜像来缅怀他丰功伟绩的一生!英雄易普拉辛让他们颇为感动,片中的易普拉辛塑像也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家伙商量着也为易普拉辛塑一尊半身像。说干就干,大家伙和泥的和泥,塑的塑,仿照着电影中的影像,很快就完成了这件作品。谁也想不到,这尊塑像后来还被县文化馆选为精品,进行了公开展览。第一件作品的成功,让大家颇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