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执行难”一直是困扰法院执行工作的一大课题,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河北曾推出多项举措,“执行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律师认为,如果在诉前或诉讼中的财产保全程序中,也能适用“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机制及公告悬赏执行等举措,及时冻结被执行人的财产,就能有效避免判决后被执行人将财产转移、藏匿的可能。
回顾
■ 河北曾推多项举措防“老赖”
网络执行查控机制仅是河北今年“破冰”执行难的一系列举措之一,近年来,河北曾推出过多项举措。
法院的执行实践中,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隐匿、转移、低价处分财产;假离婚、假析产、假诉讼、假破产;利用特殊身份对抗执行等。针对这些难题,2011年,河北曾开展为期一年的“反规避执行专项行动”,通过限制被执行人的置产、高消费等,保障执行工作顺利进行。
为震慑“老赖”,石家庄还开通了法院执行网,将“老赖”怠于履行义务的案件在网站曝光。一同曝光的,还有“老赖”的名字及身份证号码、住址;“老赖”为经营实体的,将曝光公司名称及地址、法定代表人。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全省法院首家执行指挥中心,联合公安、国土、房管、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和人民银行等金融部门,更高效便捷地查控被执行人的财产,整合社会力量采集获取被执行人的相应线索。
一系列的举措让河北的执行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五年来,全省共受理执行案件449406件,执结446584件,标的金额达1157.48亿元,比上一个五年上升165.68%,执行和解与自动履行率达84.28%。在反规避执行专项活动中,对恶意规避执行主体实施司法拘留920人次,刑事处罚532人次。全省先后有84个法院被授予“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