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扫二维码也能中毒 中消协警示:不要"见码就扫"

    河北新闻网邢台电(燕赵都市报记者张会武)伴随河北省邢台市民陈先生扫二维码后话费被扣光的遭遇被媒体曝光,二维码作为新型诈骗工具的信息开始进入社会大众视野,本报对此给予的报道亦引起强烈反响。10日记者获悉,伴随一年一度“3.15”的到来,中国消协日前发出警示:不要见码就扫。

    河北市民陈先生是个“扫码控”,常用手机扫二维码获悉各种信息。3月4日,他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四折出售金逸国际电影城电影票的二维码,扫了后装上软件,但是四折出售金逸电影票信息并没有出现,却收到手机消费167元、欠费53元的通知。3月5日一早,陈先生到通讯公司咨询,工作人员说很可能智能手机绑定扣费软件,费用已被扣除,他们也没有办法,建议陈先生去公安机关报案。

    陈先生或许只是扫二维码被扣话费群体的代表,据记者了解,在本报对此遭遇报道后,国内诸多媒体均对类似案例开始进行关注。

    据业内人士介绍,通俗讲,二维码是连接网址的入口,一刷二维码,手机上会出现一个网址或一个虚拟平台。其本身不会携带病毒,但病毒会通过后面网址侵入到手机里,会“霸占”手机的短信发送、通话、流量接口,在用户不知道的情况下发送短信、消耗流量,或窃取消费者手机通讯录、银行卡号、支付宝账号等隐私信息。

    该业内人士认为,二维码之所以发生恶意吸费、诈骗等,主要在于其生成方式简单,内容无人监管。目前网络上有大量二维码软件、在线生成器方便人们制作二维码,几乎不存在制作门槛,而且制作成本非常低,所以为手机木马或恶意软件制造者提供方便。

    如何防范二维码病毒?中消协日前发布警示,市民应在手机上安装二维码检测工具,这种工具会自动检测二维码中是否包含恶意网站、手机木马或恶意软件的下载链接等安全威胁。其次,要养成良好的二维码使用习惯,不盲目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手机二维码在线购物、支付更要谨慎,要看清网站域名,不要轻易点击反复自动弹出的小窗口页面;保护好自己的身份信息,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如果用手机和银行卡绑定,不要在银行卡内储存过大数额的资金,避免发生连锁反应。河北新闻网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李莎】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联系方式:18931159383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