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河北沧州:一个民间爱心团队的“双救助”探索

    李先生说,对这些学生进行精神关照的形式主要是网络交流和年底走访。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在最关键的大学前半年关注度最强。而在平时,他更是随时关注着孩子们在网络上的留言,关注着她们每个人的成绩的取得和小小的情绪上的波动。在这期间,他尤其发现,对于这些贫困学生来说,很多时候需要情感的交流,需要有人在旁边提醒她们应该注意到的正确看待问题的方法及生活中言谈举止的细节。“那次送周女士下楼,就是我特意在那个孩子耳边提醒了一句‘把阿姨送下楼’,孩子立刻就注意到了,并且做得很好。这就说明,除了给孩子们钱,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些细节,能在孩子耳边提醒一下,哪怕只是一句‘把阿姨送下楼’”。

    “爱心付出需要得到回应”

    在这样的关注下,他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也许有些问题只是露出了一点点的苗头,但在李先生看来,却足以值得警醒,正如每位为人父母的,眼睛一直盯着孩子的成长。他说,春节前后,他对43名受助学生逐一进行了品评,发现绝大多数同学还是令人欣慰的。但是,也有少数同学不联系、不呼应,除去拿钱,和爱心团队再无别的联系。有的同学甚至表现得很冷漠,甚至认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应该的,不懂必要的礼貌,不懂起码的礼仪。李先生说,虽然2013年没有和团队保持联系的只有两名同学,但却足以引起他的重视。

    “爱心付出需要得到回应”,李先生说,这种回应不是说感恩戴德泪流满面,不是刻意为之,那就走向这个团队资助学生初衷的反面了。这种回应体现在一种温暖的关注与反馈,体现在受助学生间的交流与共同成长,体现在在团队中学会分享与分担,体现在节日里发出的一条祝福短信中……李先生说,出资资助学生的企业家和热心人士隐身幕后,这并不意味着作为受助学生就“拿完钱就走”,如果那样的话,这个爱心团队的价值就大大“缩水”,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高薇】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