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后吨粮市”建设,力争“十二五”末粮食总产达到600万吨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刘剑英)记者日前从邯郸市农业部门获悉,2012年该市568.3万亩小麦亩产455.2公斤,505.2万亩玉米亩产546公斤,平均亩产达到1001.2公斤,总产达到560.1万吨,在全省率先建成“吨粮市”。
邯郸是我省粮食生产大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50万亩,粮食总产占全省的近六分之一,有“冀南粮仓”的美誉。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2010年,邯郸在全省率先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建成“吨粮市”的目标,即从2010年到2012年,小麦、玉米两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实现小麦平均单产450公斤、玉米平均单产550公斤,两熟耕地亩产达到1吨,总产达到500万吨,实现粮食生产历史性跨越。
为确保“吨粮市”建设稳步推进,邯郸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指挥机构,将“吨粮市”建设目标列为重要考核内容,形成领导积极推进、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参与支持的整体联动态势,为“吨粮市”建设提供了强大组织保障。该市要求,市、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直包不低于5000亩、3000亩和1000亩的高产示范方,责任到人、全程负责、严格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推广先进技术。据统计,三年来,邯郸市县两级财政安排“吨粮市”建设专项资金7.5亿元,重点用于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技术物化补贴及农民技术培训。投资9.7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了东部生态水网、引黄入邯等大型水利工程,使全市旱涝保收面积达到61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50万亩。同时,争取国家、省各项涉农资金16.5亿元,其中直接服务于“吨粮市”建设的涉农资金近5亿元,主要用于平整土地、架设电力设备、铺设防渗管道、改造灌溉渠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2.6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1.16万亩,铺设地下防渗管道2158公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强化科技支撑,推广先进适用增产技术。该市连续三年开展以“百名专家驻村、千名技术人员包方、培训百万科技示范户”为内容的技术服务,全市150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常年在田间地头开展“零距离”技术服务,做到服务到田间、指导到农户、技术到地块,打通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断层。同时,大力推行增产技术“集成化”,小麦重点推广机械深松耕、等行距全密种植、中耕锄划、“一喷多防”等技术;玉米重点推广种肥一体化播种、合理增密、虫草害综合防治、适期晚收等技术。为提升农民科技素质,邯郸市通过专题讲座、培训班等方式,培训市、县两级技术骨干1000多人;县乡层层举办培训班8000多场次,培训农民320多万人次,实现“每户拥有一个技术明白人”的目标,全市主体粮田的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达95%以上,粮食生产科技贡献率达55%。
创建高产示范方辐射带动全市粮食生产。邯郸市共建设万亩高产示范方150个,面积达200万亩,占全市“吨粮市”建设面积的40%以上,并在高产示范方全面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六统一”服务,带动全市粮食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同时,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协会+农户”、“龙头+市场”等种植经营模式,促进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全市参与示范方建设的各类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达650多家,带动80%的农户加入合作社,确保了关键增产技术落实到位。
2012年,农业部、财政部将邯郸列为全国5个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市,标志着邯郸“吨粮市”建设上升为国家粮食发展战略。邯郸市农业局局长暴常青介绍,该市将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继续强化科技支撑和示范方建设,全面推进“后吨粮市”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粮食总产达到600万吨。
【责任编辑:金卫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