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人合影。(前为袁文宽夫妇、后为袁文乐和袁金树)
■盼望能回家的袁志坤老人。
老人的墓碑。(邱兴武提供)
“孩子,我终于找到你了!”电话那边,身在台湾的88岁老人邱兴武激动地哭了,电话这边是沧县袁才村村民袁金树。昨天,在本报和沧州市公安局、市台办的帮助下,终于为邱兴武老人找到了其老友袁志坤在内地的儿孙,老人说:“我终于完成了老友的遗愿。”
燕赵晚报讯(文/图记者 姚文靖 通讯员 张建)
台湾老人寻战友后代
1月21日16时,网友“空腹道人”发微博求助,“沧州献县袁文乐、袁文宽兄弟的父亲袁志坤在台湾。袁志坤在台湾的朋友正在找这兄弟俩,有知道线索或者认识这哥儿俩的,请直接私信给我,谢谢相助。”
记者立即联系到“空腹道人”。“空腹道人”王先生称自己是山东人,微博中提到的“袁志坤在台湾的朋友”叫邱兴武,是王先生母亲的叔父,现年88岁。“前几天老人和我商量从台湾回乡过春节的事情时提到,他故去的袍泽兄弟袁志坤一直想找到远在沧州献县的两个儿子。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找到。问我是不是可以帮忙。我就想先通过微博试试。没想到晚报记者反应这么快。”当记者表示可以协助寻人时,王先生非常高兴,连声表示感谢。
“回家乡”成战友遗愿
22日10时,台湾老人邱兴武致电本报记者,讲述了他和袁志坤的深深友情及老袁的生前遗愿。“我和袁志坤都是抗美援朝时参加的解放军,因为种种原因被俘后到了台湾。出狱后我和老袁同时来到一家口腔医院工作。我是牙医助理,老袁是保洁员。大概是同病相怜的关系,我和老袁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份友情一直保持了60多年。”
老人说,老袁生前念叨最多的就是家乡的亲人,“1989年,当时已经可以和内地通讯,老袁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到家里人,也回家探过亲。最后一次探亲是在1997年,探亲回来他就说自己老了,想回献县老家。可是这话说完没几天,他就瘫痪了,听力也不行了。2010年12月袁志坤去世前,一直拉着我的手叮嘱,让我一定帮他联系在献县的亲人,让他们一定把自己带回家。”
邱兴武老人说自己这两年一直在努力为老友找亲人,但是当时袁志坤一直说自己家是献县,可是和献县联系过很多次,都没有找到老袁的儿子袁文乐和袁文宽。“两个儿子应该都60多岁了,年纪相差两岁。老袁一直期盼有一天回献县,所以未再娶。按照老袁的遗嘱,他的墓碑上刻着两个儿子的名字。”说到这里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今年88岁了,想在有生之年尽快完成老友的遗愿。”
袁家哥俩终于找着了
22日一大早,记者首先联系了献县有关部门,但该县没有叫袁文乐和袁文宽的。24日晚10点,记者接到沧县杜生镇派出所指导员邢方军的电话,“我们杜生镇袁才村有哥俩叫袁文乐和袁文宽,年纪也和你们要找的人相符。袁文宽的儿子袁金树现在就在我身边。”
昨天一大早,记者驱车赶往袁才村,见到了袁文乐和袁文宽。袁文宽的儿子袁金树告诉记者,家里这三间平房就是爷爷袁志坤1997年回乡探亲的时候给家里翻盖的。“爷爷一共回来三次,最后一次是1997年,当时爷爷已经81岁了,他一直说要叶落归根,没想到回台湾后不久就失去了联系。要不是记者告诉我们,我们还不知道爷爷已经过世了。”当记者把台湾邱老先生传过来的袁志坤的墓地照片给袁文宽、袁文乐看时,兄弟俩哭了。
记者随即拨通了台湾邱兴武老人的电话。听到袁金树的声音,老人一下就激动了:“孩子,我可找到你了,这次我可以对你爷爷有个交代了。”袁金树感激地说:“邱爷爷,谢谢您,从今天起,您就是我亲爷爷,如果可以,您回家来过年吧!”邱兴武老人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没想到这么快就帮我完成了这个心愿,我今年一定会到沧州去,看看老友的家乡和亲人。”
据村干部介绍,杜生镇原来属于献县,后来才划归沧县,但是老一辈人都说自己是献县人。袁金树一家靠打零工和养羊勉强维持生活,袁金树说:“我奶奶在老家拉扯着我爸爸和大伯,也没有再嫁,如今爷爷奶奶都故去了,我们做晚辈的不管花多少钱,也要把爷爷的骨灰接回家,和奶奶葬在一起。”
昨日,沧州市台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沧州市以前有过从台湾接老人骨灰回家的先例,首先袁氏兄弟要请台湾的朋友办理‘入台证’,如果需要,沧州市台办将全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