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记者 林凤斌 许卫兵
“有病能及时就医”是我省灾后重建要实现的“六个确保”之一。“7·21”洪灾过去四个多月时间,灾区村卫生室建设完成情况如何?12月9日,记者带着这一问题,深入易县进行了实地走访。
西陵镇的华北村紧邻易水河,全村90多户人家基本分布在112国道北侧的狭长地带,整个村东西长七八百米。在村子中部民房最为密集的地方,雪白的瓷砖外墙、高大的玻璃窗户使投用不久的村卫生室格外显眼。
记者走进村卫生室,只见面积大约有七八十平方米,进门处便是诊断室,墙正中挂着《村卫生室工作制度》。西侧的三个房间分别是药房、观察室和治疗室,墙上也分别挂着相应的工作制度。
“这是按全县统一标准规划、设计和建设的。”随行的易县卫生局副局长卢艳红说,在灾后重建中,易县专门制定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手册》,要求按照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等条件选址,业务用房要在60平方米以上,且“四室”分开,分区合理,并配备基本的诊疗设备,统一内外标识和执业标准。
在诊断室里,趁村医马德山给村民看病的间隙,记者在诊断桌前和他攀谈起来。
“建这个卫生室总共花了多少钱?”
“十万多点。”
“钱从哪里来?”
“省专项资金补贴了6万元,村集体出资4万多元。”
“村里原来有卫生室吗?”
“其实,村里原来没有专门的卫生室,我把自家的一间土坯房腾出来当作了卫生室。”马德山说:“原来的卫生室位于村子最东边的山脚下,洪灾中被山洪完全冲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