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记者 许卫兵 [发自涞源]
“听见磨机的响声了吗?这标志着这座水泥厂已经恢复了生产。”
8月30日,记者一行离涞源县水泥厂还有老远,同行的涞源县工信局工业运行股股长陶连才就提醒起来。
果然,虽然离得远,但一阵阵轰隆隆的响声清晰可闻。
“目前工人已全都上班了,设备也都恢复运行,但还没有达到满负荷。”走进厂区,涞源县水泥厂副总经理辛明亮指着嗡嗡作响的皮带告诉记者:“主要是辅助设施还没有完全恢复。昨天已生产水泥1100吨,是受灾前平均水平的85%。”
“这些都是刚买的原料。”看着车间不远处堆放的熟料,辛明亮说,由于厂子建在两山之间,7月21日,洪水带着泥石奔流而下,将厂里的原料和运输车辆都给冲走了,“连去年刚建的多功能管沟也被冲毁。”
“我们奋战了3天3夜,大家一起动手清理淤泥,抢修设备和供电线路,在7月25日就部分恢复生产了。”辛明亮说,当时,大家不分昼夜,抢修被水泡了的电机、输送装备,终于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实现部分复产。
“这次洪灾中,很多设备被水冲毁了,抢修出来的有一些也老化了,我们打算借着这次机会更新改造。”辛明亮说,但资金成了难题。
“很多企业复产的主要困难在资金。”陶连才在一旁附和,灾后,他跑了30多家受灾企业,企业普遍反映资金紧张。
“县里打算打报告,看看能不能出台政策,解决企业的复产资金问题,同时在税费上对企业给予照顾,减轻企业负担。”涞源县工信局副局长王柏林告诉记者,工业企业是涞源经济的骨架,洪涝灾害中,全县288家工业企业中99家企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15亿元。
工业企业不复产,涞源就无法恢复元气。因此,这也成为涞源灾后重建的重点。
在涞源纳税企业十强之一的永达矿业,公司副总经理辛爱国用“正想方设法恢复生产”来形容公司目前的现状。
“主要是这次损失太大了。下属4个选场中有3个选场遭受损失,其中一个选场由于洪水改道被冲得什么都不剩了,一个矿山630米主巷道作废,井下系统全报废,同时还冲走了300多吨铁精粉。”辛爱国坦言,恢复生产需要6000多万元的资金,“当前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融资难。”
辛爱国告诉记者,尽管政府部门灾后很快组织了两次银企对接会,但融资还是很困难,“希望银行能降低些门槛。”
“生产恢复到什么程度了?”陶连才关切地问。
“目前我们正在恢复建设主厂房,砌造河槽护坝,已经砌了300立方米。其中的一个选场已经具备了生产条件。”辛爱国说。“矿业是涞源的支柱产业。”陶连才告诉记者,涞源有一个乡镇,有40多个选矿企业,都分布在河边,这次都被洪水冲走了,全部恢复生产尚需时日。
“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尽快让更多的企业复产。”虽然灾后恢复生产困难重重,但王柏林仍然信心不减,“目前,99家受灾企业中已有55家企业实现复产。”
【责任编辑:庞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