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南—黄壁庄水库水源保护区标牌。 赵永辉摄
根治自来水之疾,最根本的措施在于净化水源地,这是学界的共识。水源地如果达标,即便是只用最基本的传统工艺处理,水质都会合格。
但现实却是,“水源不足、水源污染”是中国许多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而相比水源不足的问题,近年来饮用水水源污染显得更加突出,从而形成“一边开宝马,一边喝污水”的“杯具”。
为何保护一方水的纯净会越发艰难?在一些地方,即使水源地所在的城市将保护工作做到极致,上游的污染依然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多地出现上游地区汹涌排污连累下游用水的事实说明,水源地保护并非一地一城所能完成的事情。
2010年,中国第一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出台,尽管从大区域和流域角度对水源地环保做出了规范,但迄今为止,各地对于水源地保护依然处于“各家自扫门前雪”状态。
分析认为,目前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尚处于狭义的保护层面,保护措施和效果比较容易达到,但更具挑战的是如何对水源地所处区域和流域进行全面保护。只有做到上下游流域的全面治理,才能真正实现饮用水水源地的长治久安。
有关人士也一再呼吁,到了改变各个城市“各自为政”的水源地管理格局,建立起跨界跨流域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体系及联网预警系统的时候了。文/河北日报记者 刘清波
【责任编辑:殷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