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莫让放心食品成为稀缺资源
“良心油条”的出现,原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但现在却成了稀有之事,成了媒体争相追捧之事。前有“托人跨国买奶粉”,今有“绕道十里吃油条”,国人争吃“安全餐”的一幕幕,无不在拷问着食品企业、食品行业的良心。
民以食为天,入口无小事。
吃到老百姓肚子里的是不是“良心食品”,要过第一道良心关的就是食品生产企业。“自己种的粮食不吃”、“自己养的猪不吃”,“自己做的点心不吃”……当这个只有“自己人”才知道的潜规则变成食品生产、加工整个行业的“共识”时,恐怕每个人都难逃有毒食品的魔爪。
同样,市场监管也绝不是“无为而治”。
有“良心油条,放心食品”,就有“黑心油条,忧心食品”。如何不让老百姓“绕道十里吃油条”,除了靠企业自律,食品卫生监管部门更应该主动出击,认真履行监管职能。放心食品成为稀缺资源,该脸红的绝不仅仅是食品生产行业。
刘洪安只是一个市井小民,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人。他不会高谈阔论,甚至面对媒体镜头还会害羞,但他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知道自己不愿吃的脏东西,别人同样会避而远之。所以,他选择了做良心油条。
有人会问,“良心多少钱一斤?”,做“良心油条”会不会赔钱?刘洪安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如果想要做,付出不用太多。不但不会赔钱,还会赚钱。只要道德底线向上提高一点,生意不会变差,甚至会更好。(燕赵都市报记者寇国莹、于建超)
【责任编辑: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