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方打听、动员,他把邻近村3个盲童领回了家,在三间房里教他们安全地走路、教他们说唱、教他们与人交流。1998年,他又招收了5个盲童来学习。来的盲童多了,本来就不宽敞的家里更显局促,他决定在本村租赁土地,建一所真正像样的学校。
说服家人后,穆孟杰很快行动。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2000年8月,学校终于建成,可这不仅花光了他辛辛苦苦攒下的七八十万元积蓄,还拉下了45万元的饥荒。“亲戚朋友都借遍了,包括邢台市盲人协会的朋友们,建这个学校可真难啊。”穆孟杰记忆犹新。
学校是有了,可开始并没有家长主动把盲孩子送来。穆孟杰又开始打听附近村里谁家有盲孩子,然后登门去做家长的工作。遇到人家不在,他就在门口等;人家有顾虑,他就三番五次上门……学校的盲孩子渐渐多起来,不仅附近农村的来了,就连外县的甚至外省的也渐渐有送来的了。目前,学校有61个学生,最小的8岁,最大的30多岁。
学生有了,老师怎么办?穆孟杰四处去请,可由于他每月只能支付给人家六七百元,请来的老师都干不长。后来,他把中专毕业的侄女、大专毕业的儿子都动员了来,家里的地也租给别人种,妻子、嫂子、姐夫也都来帮助料理学生们的生活。
学校一度每月向学生收一点伙食费,今年以来伙食费也不收了,完全免费,可维持学校的运转,一年下来也得30万元的费用,这钱从哪来?穆孟杰一面在村里建了4个门市出租,一面请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帮扶——— 2007年,经有关部门验收,学校挂上了平乡县特教学校的牌子,学生们有了一定补助,学校有了一些物资保障。可即便这样,学校每年还有十几万元的亏空。记者看到,校园一角种了油葵以及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穆孟杰说,油葵榨的油以及蔬菜都用来贴补学生们的生活,可以节约开支。
下午2时20分许,一节音乐课即将开始。记者看到,学生们或在老师的搀扶下或互相扶助着走进了教室。一会儿,教室里传出了《歌唱祖国》的嘹亮歌声。穆孟杰说,学校开设了基础班、一至六年级文化课以及盲人按摩班,学生们在这里既能学习语文、数学等文化课,还能学习盲文、说书、电脑、按摩等技能。十几年间,已经有230名盲人学生从这里走向社会,他们有的自己开店,有的在大城市工作,基本上都自立了。“有个学生在北京一家按摩店工作,月收入3000多元,今年春节回家时给家人买了电脑,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啦!”穆孟杰语气里透着欣慰。“有希望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穆孟杰说,“有了生活的信心再加上技能,盲人也一定有光明的未来”。
河北日报记者仝静海、史文通
【责任编辑:殷大伟】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