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守墓人 王文彬:我守的是烈士魂(组图)

 

这条以前只要四五分钟的路,如今王文彬要走十几分钟

●“23个战士都是我亲手埋的”

每次去墓地都能勾起老人的回忆,当年的战争场景似乎“一张嘴就出来了”。

1948年6月24日,华北野战军第四旅奉命攻打昌黎城后封台,以此截断天津国民党部队对东北战场的支援,部队的后勤就驻扎在龙家店镇汪上村。22岁的王文彬早就对解放军心怀敬仰,为了方便给解放军带路,他住到了村长家。

战士去前线侦察敌情,王文彬也跑在前面,“子弹打得树叶哗哗直响,我啥也不懂,也不知道害怕。”仗打起来了,战士们一个个倒下了。王文彬和村民徐玉田、张福庆、王亭山一起接到了一个“最不愿做的任务”——掩埋战士遗体。

战士们都二三十岁,破旧的衣服上血迹斑斑,有的烈士脸脏得都看不出原来模样。其中,有一个穿大衣的士兵让王文彬印象深刻,“我们四个人抬着他的手脚却发现抬不动,再一拽才发现他的手已经断了,最后只能拽着大衣把人放在土坑里”。王文彬一边填土一边流泪,23位牺牲战士的遗体都是经他手掩埋的,墓碑也是用木牌代替的。王文彬说:“从那时开始我就下定决心,得看好他们。他们葬在了汪上,就是汪上的人。”

这场战争持续了两天两夜,王文彬的心也悬了两天两夜,他知道自己还有一个任务是万一战争失败,由他带领部队往北撤。直到村里人叫他去看部队接收的国民党“铁甲车”,他才知道战争胜利了。

那天,他跑到烈士墓前默默地站了很久。

●“只要我守着,肯定还有人来找”

由于当时王文彬和村民只负责掩埋,战士的名字他们并不知道,不怎么识字的王文彬也只记住了四个战士的木牌:连长夏凤翔,排长冯跃先,战士王玉琴、朱兴山。

1949年,汪上村遭了水灾,王文彬跑到烈士墓地一看,傻了眼,水早已漫过了低洼处,只有坡上的四位烈士的木牌还在,其余19个已经浸在水里了。王文彬最先想到的是木牌上的字都是用墨写的,水一泡肯定就没了。来不及多想,王文彬带着人跳到齐腰深的水里,顶着风雨把坟都迁了出来。望着19座没了木牌的坟,王文彬陷入深深自责。

先得给烈士们立个结实的碑,这是王文彬迈出的第一步,他和村里的几个人跑了好几趟。“我就跟领导申请呗,烈士们睡在咱这儿,怎么也得有个碑啊!”工夫没有白费,政府相关部门也很支持建碑纪念烈士,碑建起来了,但王文彬的心病还没有根除:“没了名字,让烈士的家里人咋找?”

不久后村长的一次到访让他又有了希望。原来是朱兴山的家人找到了村长,要求迁墓。一开始他们并不相信王文彬愣乎乎的话,“你怎么知道这坟就是朱兴山的?你会不会记错了?”王文彬一口气讲出了战争的始末……

看着朱家人迁走了坟,王文彬突然有了希望:“看来烈士的名单没有丢,不然他们怎么会找回来?只要我守着,肯定还有人回来找。”

【责任编辑:殷大伟】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