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传统观念和学历绊住咨询者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八对育龄夫妇就有一对遇到生育问题,其中约10%是因男方无精子症、严重少弱畸精子症所致,只有采用志愿者捐献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才能生育孩子。
“但是,由于精子源严重缺乏,这些不育夫妇不得不长时间等待精源,有的要等两年以上。”赵邦荣昨日接受采访时说。
谈及捐精者少的原因,赵邦荣分析认为,受传统观念影响,捐精志愿者都有顾虑,害怕自己的隐私被他人知晓,也担心将来会出现近亲婚配。“另外,学历问题也绊住了部分想要捐精的咨询者。”
22名志愿者全来自社会人群
“国内其他省份的捐精志愿者主要是学生,我省报名捐精的22名志愿者全是社会人群,没有学生。”赵邦荣透露,22名志愿者中12人是公司职员或机关干部,6人是技术人员,2人是个体户,还有2人是教师。
“另外,他们都是汉族。年龄方面,22~35岁的有17人,36~45岁的有5人。学历方面,硕士1人、本科11人、专科10人。”赵邦荣介绍说。
“22名志愿者大部分已结婚生子。他们有的捐精是为了献爱心,但也有对捐精补助费存在误解的,认为来一次就给5000块钱。”赵邦荣解释说,“我们为捐献者提供的交通和误工补助是分次进行发放的,合格捐精者完成全部捐精过程补助费约4000元~5000元。”
赵邦荣分析认为,随着石家庄乃至全省各高校寒假结束后陆续开学,未来,大学生将成为河北省人类精子库捐精主力军。(■文/本报记者陈雪■摄/本报实习记者康华杰)
【责任编辑: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