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开始,在最难开发的太行山干旱丘陵岗地,李保国和课题组成员选取临城县的凤凰岭进行调研,确立了“聚土集水”的开发策略,选种早实薄皮核桃,用10年时间形成了配套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过去秃岭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成了“花果山”“摇钱树”。这里打造出了全国出名的“绿岭”核桃,所产的核桃国内独一份,可以像吃花生一样轻轻一捏吃核桃。
如今,李保国经过30年的努力,辨识了河北省山地景观生态经济资源特征,确立了山区开发综合治理的标准化基础工程技术体系和山地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化技术体系,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配套栽培技术等优质品牌产业技术,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
踏遍山区 挥不去的荒山情
“虽然河北省内的山区我都走遍了,但我还不能停下脚步。”李保国教授的话语稍显沉重。在30年坚持不懈地工作中,李教授示范推广了36项标准化林业技术,举办了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3亿元,纯增收28.5亿元。
一个个数字揭示着30年的成绩,李保国的名字在山区村民口中已成了致富的代名词。这个出身农民家庭的林业专家已成了农民的良师挚友。
正月里,家家户户都邀请“李老师”吃饭,李保国有时一天得赴6趟老乡的饭局。一次在村外遭遇交通阻塞,村民甚至拆掉了自家院墙,为“李老师”开辟出行道路。想起这些,李保国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为了回报农民兄弟的真情,李保国帮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他望着美丽的山林,为自己的付出感到自豪。“现在一闭上眼睛,回想起30年来最深刻的一幕,还是当年秃山荒岗的惨状。”尽管一片片山绿了,一村村人富了,李保国的坚持和梦想还未结束,今年他正在内丘县继续研究旱坡地高效利用的项目。为了彻底改变河北省山区长期以来形成的“旱、薄、蚀、穷、低”的状况,李保国在他的林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的道路上执着地前行。(燕赵都市报记者刘玲 实习记者栗凤瑶)
【责任编辑: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