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0年改造荒山成楷模(图)

    其间的艰辛非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李保国与山区结缘的时候,孩子才4岁。这位大学教师舍弃了8小时安稳的坐班,舍弃了图书馆里静谧的书香,与同样从事林业课题研究的妻子一头扎进了太行山,早上5点起床上山,晚上七八点才返回。山里条件差,上山带几个馒头一瓶水就很满足了,夜里甚至只能点柴油灯。

    为了让秃山变绿,他把自己和家庭全都拴在了大山里,那时候从邢台山区回家看望孩子和老人,要花费至少3小时汽车车程与7小时的火车车程。为了便于工作,李保国将刚满4岁的儿子和丈母娘接到了山沟沟里生活。一家四口就住在一间房子里,孩子由老人照顾。“我儿子就是在浆水沟里长大的,村民们都管我儿子叫‘小流域’。”直到儿子上小学,李保国才把儿子送回了保定读书,后来他在内丘县岗底村扎根9年期间,他又把儿子接到内丘县读中学。

    30年坚持 谱写荒岗秃岭生金传奇

    3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在浆水沟里长大的孩子如今也已成家有子了,李保国也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这30年来,李保国几乎每年都把一半以上的时间给了山区。作为河北农业大学的一名教师,李保国还要完成平时的教学任务。他常常开车赶回保定,授完课后再返回山区,继续他的荒山课题项目。

    在李保国的指导下,“两聚”造林理论和太行山生态林业建设的中心试点——— 当年“嫁女不嫁前南峪”的前南峪村如今已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并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如今的前南峪山清水秀,花果飘香,五谷丰登,被誉为太行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1996年,大洪水冲毁了邢台内丘县岗底村的250多亩耕地和全村的厂房设备,也将李保国和这个太行山深沟里的小山村联系在了起来。村支书杨双牛哽咽的言语与村民们无助的眼神深深撞击着李保国的心灵。村里“小黑蛋子”似的苹果一咬一层皮,又难看又难吃。当时的村民甚至用2斤苹果去邻村换回一斤玉米。

【责任编辑:丁宁】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