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突破激发创新活力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郭伟)河北省科协第七次全省代表大会召开五年来,全省科协组织坚定秉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理念,围绕我省发展大局,不断在促进科学决策、助力企业创新、推动农村发展、开展科普益民等重点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全省各级科协组织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依托专家献策服务团和学会,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民生改善、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广泛开展建言献策活动,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集体智慧,当好党委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助手。”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唐树钰介绍,五年来,全省科协组织共形成决策建议、专家建议、论证方案等1万多个,很多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为使更多的技术资源、创新活力集聚企业,五年来,省科协与有关部门联合共建院士工作站55家。院士工作站依托我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骨干企业和有条件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设立,广泛开展产业及企业发展战略咨询和技术指导,围绕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组织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与企业研发人员联合攻关,或引进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的技术成果并尝试转化。省科协还与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合作,创建了全国首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院士专家服务中心——— 河北省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并建立了院士库、科技专家库、院士工作站库、科技专家工作站库,联系院士300多名,高级专家1600多名。此外,省科协还在21家企业建立了科技专家企业工作站,为中小型科技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
围绕企业发展,全省科协组织还大力开展了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四技”活动。五年来,共完成“四技”服务合同项目2600余项,技术合同额达2亿元。完成省重点金桥项目650余项,市管项目2000余项,创社会经济效益数十亿元。组织专业学会和生产企业联姻,完成“厂会协作”项目1200多项。
只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才会有全省的现代化;只有农民的全面小康,才会有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全省各级科协组织始终把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作为工作的着力点。2006年以来,省科协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争取4000多万元科普惠农资金,支持了140多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80多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500多名农村科普带头人开展科普活动,建设农村基层科普惠农服务站8000余个,普及推广农业先进技术380多项,5年来帮助农民增收200多亿元,带动了30多万户农民走上科技致富路。
科学技术发展成果要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五年来,全省科协组织深入开展科普益民行动,建立起应急科普机制,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发挥科学技术作用,积极开展应急科普宣传,维护社会稳定,降低了经济损失。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省科协在第一时间组织编印了《震后心理疏导》、《震后疫病防治》等科普资料6万册,制作科普专题片3000套寄往地震灾区。2009年我省中南部地区遭遇暴雪灾害,省科协立即组织有关团体、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入抗击雪灾斗争中,充分发挥出科技人员在雪后恢复发展生产中的作用。此外,省医学会、省中医药学会等医药卫生领域学会还常年到老少边穷地区和社区基层开展义诊,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是科技进步的基础。五年来,省科协深入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目前全省172个县(市、区)和6个县级管理区全部设立了县级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全省已有三分之一的县(市、区)将科学素质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范围。通过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2010年,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3.30%,较2005年提高了1.2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3个百分点。
统计显示,经过五年努力,我省综合科普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目前省本级专项科普经费超过了年人均0.30元,有9个设区市和86个县(市、区)达到或超过省规定的市县级科普经费投入基数,市、县科普经费最高的已经达到人均1元。全省已建起科普教育基地193个,有60多个县(市、区)建成了综合性的科普活动场所,全省科普活动站(室)已近2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