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上午,连日的秋雨刚刚停歇,记者走进任县大屯乡大屯村。遍野的玉米地绿意盎然,今秋又迎大丰收。
大屯村拥有2200多人口,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村。2008年4月,温总理到大屯村考察,一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给大屯村村民们以莫大的鼓舞和支持。如今,全村2700多亩耕地全部种上了粮食。
“种粮不吃亏,国家的惠民政策让咱越来越富裕,”记者进村遇到了种植大户崔秀婷,她热情地邀请记者到家里做客。
走进崔秀婷的家,宽敞明亮的住宅布局合理、宽敞明亮,屋内电视电话、沙发茶几等现代家具让人感到与城市居民生活无异。崔秀婷的爱人正在招呼工人们安装暖气,家里摆设有些凌乱。崔秀婷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这两天家里有些乱,让你们见笑了。”
崔秀婷总共承包了60亩耕地,多年来一直从事粮食生产。今夏小麦又是大丰收,她的耕地平均亩产超过1000斤,总产量超过6万斤,一家人乐得合不拢嘴。高兴之余,她除留下部分口粮外,一下子向国家销售了5.5万斤小麦,收入达到五六万元。
崔秀婷说,头些年孩子还小,正读书需要有人照料,丈夫也有工作要干,自己有心外出打工却没法离开,索性就多承包了些土地种粮食,既能有活干,又能料理家。没承想,这几年国家惠农政策一年比一年好,让她这样的种粮大户越干越有干头,不但不用交“皇粮”,国家还提供各种补贴、提供收购保护价,自己种粮食一百个放心,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
“种粮可是很累人的活儿,这么多地你干得了吗?”记者问。
“干得了,干得了。”崔秀婷快人快语地回答。“现在国家特别重视农业生产,投入越来越大,机械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如今种地可不比过去了,从种到收,全都可以用机械来完成,而且平均成本比人工还便宜,经济上更划算,咱再包多些地也能干下来……”
出了崔秀婷的家门,记者又来到村民崔增仁的家,只见他家的茶几上摆着二三十本科技种植方面的书籍。记者粗翻一下,有《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化肥与无公害农业》、《小麦播种技术要点》等等。崔增仁告诉记者:“现在种粮食可是老黄历要不得,不按科学种田真不行。”他举了个例子:过去老办法种地,都是大宽垄,现在都是合理密植,麦垄比过去窄一半,不学科学行吗?
崔增仁家里种着10亩地,平时一有空闲,就坐下来翻看这些农业“百宝书”,认真给自己充电。“我岁数有点大,很多知识一下子记不住,干脆就把书放在茶几上,种啥时就翻看啥书,照着葫芦画瓢。遇到复杂点的问题,就打电话请教县里的农业技术员。”崔增仁这样说。
据该村副支书崔建民介绍,县里对科技种植很重视,专门给各村安排了农业技术员,并且分批组织各村开展科技培训。老崔就因为在培训中刻苦认真,被评为村里的科技种植示范户,现在不时有乡亲找到老崔学习取经呢。
出了崔增仁的家门,记者又来到村民吉青云的家。吉青云种着6.4亩承包地,当年温总理来村里考察时她还就粮食种植问题给总理提过不少建议。
“领过粮食直补款了吗?”记者问。
“领了,领了,信用社都打到了折子上。”
提起这些年的惠农政策,她一迭声说,好!好!真的对我们农民好!好多事都替我们想到了。
“收成好了,投入却小了。“她掰着手指算起了收支帐,”从种到收,良种补贴、粮食综合直补、抗旱补贴,一亩地能领100多块钱呢。”她从柜橱里拿出一本红色的存折,打开一条一条指给记者看:“这是2008年4月发的粮食直补309.9元,这是2009年的粮补411元,这是2010年发的粮补411元,这是今年的粮补458.88元,还有别的补贴,都领到手了……”
“今年冬春连旱,县里帮咱铺上地下防渗管道,原来靠天吃饭的地不仅旱能浇、涝能排,提高了粮食产量,还可以省3成的水4成的电,你说咱能不高兴?我想好了,等过几天把玉米收了,我再把6亩多地全部种上小麦新品种,明年再抢一个好收成!” 吉青云满怀信心地说。
村民心声
崔海平:农民种地最关心粮食价格了,如今国家实行粮食保护价,咱农民很得实惠,但相对于工业品来说,粮食价格还是太低,希望国家能再把粮价提高一些。
郑春祥:现在物价涨的厉害,特别是化肥等农资产品价格涨得更厉害,咱农民就担心增产不增收,希望国家能把物价控制好,让咱种地多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