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站在20多米宽的北外环路上,身体瘦弱的侯香枝显得更加瘦小,要不是那件桔红色的工作服,记者还真不知道她是干什么的。
侯香枝是市直公路管理站的一名普通养路工,18岁参加工作,一把铁锨、一把扫帚,一干就是30年。
9月20日下午,和往常一样,侯香枝用两个小时时间打扫完分包的路段,又开始清理路边的垃圾,扫不动的地方就用铁锨铲。
“干这活儿累不累?”记者问。“平时还可以,就是雨雪天有点儿受罪,别人都是往家里跑,我们还得在路上,还有就是车太多,得时刻注意点。”侯香枝说话有些腼腆。
说话间,一辆大车呼啸而过,一些杂物散落在地,侯香枝赶忙跑过去拣起来。“别看这个小石子,时间长了能把路面硌出一个坑。所以除了每天打扫几遍,还得时不时地清理,这样路的寿命才会长。”谈到“业务”,侯香枝头头是道。
“中午饭怎么吃?”“有时侯回家,有时侯就在附近找个地方凑合一下。”和记者聊了几句,侯香枝显得自然了些。她从车筐里拿出个水瓶子,咕咚咕咚喝下好几口。“不好意思,渴了,从早上到现在还没顾上喝水。”侯香枝笑着说。
(二)
9月21日上午8时30分,邢清线市区与南和县交界处,班长代增书拿着大力剪,正在卖力地修剪道路两旁的紫穗槐。“长得太快了,今年已经是第三次修剪了,今天上午的任务就是修剪200米。”
代增书所带的养路班总共8个人,负责邢清线和邢临线市区段的道路养护,平均每人一公里。记者看到,邢清线两侧有很多板厂,每家板厂大门和主路之间都铺有一条小道,供运输车辆出入。“如果不及时修剪,紫穗槐会妨碍车辆驾驶员的视线,很容易出事故。”代增书说。
不光自己有修剪任务,代增书还得监督班组成员的劳动成果。“修剪主要是为了道路美观,上面得剪平,挨路边一面得剪齐,要不然不好看。”一边和记者聊天,代增书一边把临边沟一侧有点儿长的紫穗槐枝剪下去。“咔嚓咔嚓!”声音很脆。
“活儿倒是不很累,就是没人说话,一个人包一公里,干累了就抽颗烟,总不能跟汽车说话吧!”代增书说。
(三)
9月21日上午10时30分,随行的市直公路管理站养护科科长洛建国接到一个电话,是开扫路机的养路工杨伟楼打来的,说是扫路机的摇把被祝中村的人拿走了,车开不了。
赶到祝中村,记者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杨伟楼开的扫路机是比较落伍的那种——拖拉机后面绑几把扫帚,车走扫把转,容易扬土。拿走摇把的祝中村人认为杨伟楼把尘土扬到了自己刚洗的轿车上。杨伟楼要不回摇把,干不了活,只好向洛建国求援。
好说歹说20多分钟,洛建国终于把摇把要了回来,杨伟楼觉得受了委屈,嘴里嘟囔了两句,不过还是把扫路机摇着了。杨伟楼负责邢临、邢清两条路市区段的清扫工作,上午的活儿还没干完,没时间和别人生闷气。
洛建国告诉记者,市直公路管理站有几台比较先进的“扫路王”不怎么扬尘,不过每天200块钱的消耗承受不起,所以平时都是用绑扫把的这种,“没办法,我们也是为了把路扫干净、扫得快,希望村民们能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