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
燕赵都市报驻沧州记者李家伟、韩泽祥
早在2007年,《经济参考报》就曾报道过沧州临港化工园区因为环境污染严重,园区内21家企业被迫全部停产治理整顿,一些企业不堪忍受轮番停产检查开始逃离。报道中称,该园区已成污染“重灾区”,老百姓对污染怨声载道,出现了“大企业不愿意来,小企业要‘撤离’”的现象。报道援引一位专家的话说,在高歌猛进的“园区热”中,如果把降低环保要求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并且寄希望于“先污染后治理”,这样的路径很难行得通了。
几年时间过去,事实证明,这样的“路径”依然存在。
围绕在这个“化工园区”周围的,并非只有辛庄子一个村庄。有村民说,附近有多个村子,他们同样守着这个“化工园区”过日子。而记者在医院采访时,见到了四位正在一间病房里输液的老人。这四位老人全部是年过七旬。这些头发花白的老人和其他村民一起接受着治疗。
这个在几年时间里迅速“壮大”的“园区”,以其高密度的化工产业布局,迅速成为附近村庄村民们的隐患。正如村民们所说,老是闻这样的空气,吃这样的地下水,这不是“慢性自杀”是什么?!
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是大势所趋。但在此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平衡经济数字飙升与当地群众幸福指数的关系,如何加强监管、确保发展经济不以牺牲众多普通群众的健康、子孙后代的福祉,都是摆在决策者面前异常严肃的事情。
之所以称其为“异常严肃”,是因为这些化工企业直接关系到周边村庄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到他们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有村民说,去市里买房,一套房好几十万,买不起。再说,去了之后干什么、吃什么?所以,他们只能守在世代生存的村庄。但是,面对经年累月的臭气和红水的袭扰,这些村民的权益谁来保障?
村民们说,在他们村旁边盖化工厂挣大钱,却把毒气和一片受污染的土地留给他们。
我们也盼望着,当地在全力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总量的同时,能够兼顾到生态环境的保护,考虑到当地群众的正常的生产、生活,让群众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而不是承担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