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记者跟随正定县西平乐乡南化村种粮大户吴剑立,来到他的承包田里查看墒情和虫情。
前两天刚下了一场透雨,但在吴剑立长满玉米的大田里,记者却发现,土壤表面是干涸的。吴剑立用手扒开表层的干土,3、4厘米以下才露出湿润的土层。而在不远处的标准农田里,土壤表面却是湿的,记者随手抓起一把土一攥,成了一团泥。
“我承包的1000多亩地,只有100多亩是标准农田,其余的都是沙滩地。”吴剑立告诉记者,沙滩地土壤贫瘠,跑水跑土还跑肥,种粮投入大。
就拿种玉米来说,与一般的标准农田比,沙滩地每亩要多播0.5公斤种,多施10公斤肥,多浇3次水。“今年雨水多,我的100亩标准农田播种后没浇过水,而沙滩地里的玉米已经浇了3水,要不是前两天刚下了一场雨,又该浇地了。”
在吴剑立的承包地里走走停停,记者看到,除了少数节水灌溉设施,大多是土垄沟。“我承包的土地只有70多亩铺了地下节水管道,在地头有出水口,浇地时可以省时省水,剩下的还都是用土垄沟大水漫灌。”吴剑立说,虽然底子薄、配套差,但由于采取了测土配方施肥、良种良法配套等集成技术,他的1000多亩承包田去年玉米平均亩产也达到了400多公斤,今年上半年又售出了15万公斤优质小麦。
尽管如此,吴剑立并不满足。“我现在虽然是个种粮大户,但还不是高产大户。现在惠农政策越来越到位,种一亩粮食的各种补贴就有140多元,今后自己也要加大投入,争取成为高产大户。”
当记者询问从种粮大户到高产大户转变还有什么障碍时,吴剑立指着一片长得参差不齐的玉米讲了这样一件事。玉米播种后,他给700多亩农田打了一次除草剂,结果有100多亩地杂草没有除干净,玉米苗却死了一部分,后来查找原因发现,是因为用药浓度不均引起的。
“希望农资厂家的售后服务能跟上,就像良种良法配套才能发挥良种的最大增产潜力,用药也是一样,每一种农药都有它最佳的使用方法,许多农民不能一下子掌握这方面的技术要领,希望相关部门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使农民熟练地掌握每一种农药和肥料的最佳使用方法。”吴剑立说。
下午,采访即将结束时,吴剑立接到了县农业开发办公室的电话,给他带来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他承包的沙滩地已被列入省里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计划,3年内将全部被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吴剑立成为“高产大户”的愿景正在走向现实。(河北日报记者赵红梅)
【责任编辑: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