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管理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为此,我省许多城市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路径,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试行综合执法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管理水平,也提升了城市形象,但与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目标要求相比,仍有很大距离,特别是对标外地城市先进管理经验之后,这种差距就愈发突出。
明确部门权责,解决“谁来管”问题
【城市特色】
指挥中心内,几名城管值班人员紧盯着大屏幕上不时显示的内容。“东关古渡广场路灯出现故障,草坪局部被破坏”。一看到这则信息,一名工作人员立刻用电话呼叫相关责任人。不一会儿,屏幕上就显示有路灯管理和绿化部门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从指令发出到人员赶到现场,用时不到15分钟。
这个指挥中心,就是扬州市广陵区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2006年4月,作为国家首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扬州在全国率先创建了“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大城管”模式。在市一级建立了数字化城管监督中心,市、区两级建立了指挥中心,把涉及城市管理的27个职能部门(单位)全部整合纳入该管理网络,按照各部门确定的职责范围,进行统一的任务调配和事件处置。
实施整合后,彻底改变了过去城管局一家管理城市的局面,各职能部门不仅能自觉履行城市管理职能,还在统一调配下,逐步建立了部门间的协同联动机制。以前,一张非法小广告如果贴在马路上就归城管局清理,如果贴在公交站台上就归公交部门清理,如果贴在树上却又归园林部门清理。而各部门清理行动又很难做到整齐划一,致使非法小广告屡清不绝。建立了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不仅如此,扬州市还积极让普通老百姓也参与城市管理,他们不仅成立了“老年护绿队”、“城管小卫士”、“红马甲义工队”等志愿城管队伍,还设立热线,24小时接受市民对城市管理问题的投诉。
目前,该市将市区划分了5500个万米网格单元,明确了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网格单元内的单位四个层面的责任,并聘用城管监督员实施全时段监控,从而实现了对城市管理空间分层、分级、全区域、全方位的管理,形成了市区联动、职能部门齐抓、基层单位参与、市民群众互动的“大城管”格局。
【对标启示】
“城市管理,难就难在多头管理。扬州变多头管理为‘拧成一股绳’,很值得借鉴。”承德市城管局局长蔡青说,在一些地方的城市管理中,有些部门“有利益的事争着管,无利益的事相互推”,有的习惯于搞临时性的突击整治,过后又不注意巩固整治成果,形成了“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恶性循环。扬州构建的“大城管”模式,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消灭了管理真空,强化了权责监管。借鉴扬州做法,承德将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努力构建适合自己的“大城管”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