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培养干部遍布全国(图)
河北新闻网
2011-06-28 04:23
来源:
责任编辑:李瑾
【字号

本站搜索

    邢台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培养干部遍布全国

    抗大总校从陕北迁到前南峪

    记者:抗大是在什么条件下迁到前南峪的?

    李树堂: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1937年1月1日红大随党中央迁往延安。1939年,全国抗日战争形势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寇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封锁,一方面造成了边区的财政困难,另一方面使广大国统区和沦陷区的革命青年难以通过封锁线投奔延安入校学习。

    为了吸收和培养更多的抗日军政干部,进一步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造与巩固抗日根据地。为了继续发展国防教育事业,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9年6月20日决定将抗大等迁往晋东南。

    记者:为什么最后选择前南峪作为抗大总校的校址?

    李树堂:最初的校址并不在前南峪,是在晋东南。由于那里是日伪军扫荡的重点地区,频繁的扫荡使抗大总校无法正常办学。于是抗大1940年11月辗转到达冀西太行山腹地的邢西县浆水镇一带。总行程3000余华里,历时一年零四个月。

    抗大总校在到达浆水之前,派出了当时的校代理秘书长李挺到浆水一带进行实地勘察。浆水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靠近十八集团军总部和北方局驻地,又是一二九师开辟最早的太行根据地之一,抗日政权在这里建立得较早,当时又是邢西县的政府所在地,所以最后把校址定在浆水。

    记者:为什么说在前南峪期间是抗大的大发展时期?

    李树堂:当时,抗大校部设在前南峪村,抗大总校在浆水驻防了两年零三个月,创办了六、七、八三期,培养了8000多名学员。据统计,第七期共编印出版军事、政治、文化等教材41种,发行量达18036册,创下了抗大创办以来之最。同时,抗大坚持以教育为中心,贯彻“少而精”、“学为战”等教学原则,开设图书馆、文工团等机构,坚持敌后正规化办学。抗大的各个部门就是在非常简陋和艰苦的环境中办公,同时抗大培养出来的学员的素质和军政水平又是一流的。可以说,抗大总校在浆水期间是它的大发展时期。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