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杨惠珊:河北有琉璃文化的根
河北新闻网
2011-06-23 06:07
责任编辑:李瑾
【字号

本站搜索

    张毅杨惠珊:河北有琉璃文化的根

    燕赵都市报记者侯艳宁

    杨惠珊和张毅,曾经的台湾金马影后和新锐导演,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让自己的人生清零,离开电影投身琉璃艺术,以复兴中国传统“琉璃脱腊铸造”为终身职志。今日,台湾琉璃工房创始人杨惠姗以向世界上杰出的七位女性致敬的佩饰巡回展将在石家庄举行,作为董事长和执行长的杨惠珊与张毅也来到石家庄。昨天记者在酒店专访到二位,听他们谈电影与琉璃的艺术人生。

    从满城汉墓找到琉璃文化根源

    当杨惠珊出现在记者面前时,很难相信她已经年近六旬,一身黑色的休闲装扮,连手拎的大包也是黑色。在她做演员的时候,杨惠珊以“天使面孔,魔鬼身材”而闻名,如今的她洗尽铅华,却依然风华绝代。与记者握手时,杨惠珊很有力量。张毅既是她的人生伴侣又是事业上最好的搭档,曾经的导演与演员搭档,到现在的执行长与董事长,这两个人的组合威力无穷。1987年,金马奖影后、亚太影展影后杨惠姗和金马奖、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张毅在演艺事业如日中天之际,离开电影投身现代琉璃艺术。

    创业之初,他们负债累累,“面对了三年半的困境,饱经无数的失败挫折,负债七千五百万新台币。”张毅告诉记者,1991年,在透过国际的文献交流里,琉璃工房首次从国外学者那惊讶地知道,他们辛苦为之付出的“脱蜡精铸法”——— 所谓当时只有法国人才能掌握的密法,早在中国汉代已经出现。杨惠姗说,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里,著名的金缕衣旁,两只翠绿色的琉璃耳杯,可能是中国现存可见的、最早的中国脱蜡精铸琉璃器。

    这突如其来的发现,让他们夫妇二人感受到强烈的冲击,是历史遮住了视线,还是根本就没有去关注历史?中国琉璃究竟是什么?如今他们豁然开朗,中国琉璃在他们手里不存在什么奠基与起步,而是要创新和发展。他们既然发现了被历史埋藏多年的中国琉璃文化,就有责任把它挖掘出来、擦拭干净,让它重放光彩。于是,“中国琉璃”这个概念在他们心中更加清晰了。自此他们聚焦于中国历史与文化,有了一种民族意识本质的觉醒。

    因为中山靖王琉璃耳杯的缘故,杨惠珊张毅觉得来到河北非常亲切和感动,希望能透过这次展览,搭起冀台两地文化交流的精彩平台。

    生活与事业上比翼双飞

    张毅杨惠珊夫妇和记者交谈时,二人的手总是情不自禁地牵在一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简单的8个字浓缩了中国人对爱情的最高向往。不管生活中还是事业上,他们都携手相伴。上世纪80年代初二人一起创造了电影的辉煌,他们因电影而相爱。说起那段往事,杨惠珊笑称,一开始张毅是不喜欢她的,“他觉得我太商业了,可塑空间不大,不是他喜欢的型。”在合作过程中,张毅发现,他的要求和指示,杨惠珊都能很好地执行。比如要求她为角色增胖20斤,杨惠珊果然在一个月内完成。接下来的琉璃事业,张毅和杨惠珊的组合仍像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张毅是思想理念的源头,杨惠姗则是坚毅的实践者。

    小资料

    杨惠姗,台湾台北出生,祖籍湖南长沙。台湾七八十年代家喻户晓的演员。个人十余年的从影生涯里,主演过一百二十四部电影,《小逃犯》、《我这样过了一生》,连续两年荣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另一部作品《玉卿嫂》,获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张毅,台湾重要导演之一。十九岁即成为当代备受瞩目的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两度被评为年度最佳著作。他所执导的影片《我这样过了一生》,为他赢得金马奖及亚太影展的最佳导演。而他执导的最后一部影片《我的爱》,则被美国纽约综艺杂志年鉴评选为台湾电影百年(1895-1995)十大电影杰作之一。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