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在《解放区的新气象》一文中谈道,1946年解放战争刚爆发时,在延安,她问毛泽东“与国民党军队的战争是否能够取胜”时,毛泽东对“军队”甚至提都没提,他说:“那就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说:“有了土地改革,我们就一定会胜利。”
王聚英认为,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和在这次会议上制定的《土地法大纲》,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生产形态,从根本上说,它们改变的是整个中国的社会形态,一个与之前所有朝代、政府完全不同的政治形态和生产关系。
土地是胜利之本。
到1949年上半年,在拥有2.7亿人口、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的解放区内,约有1.6亿人口的地区完成土改,分到了大约3.75亿亩土地,其中90%左右是贫农和雇农。获得土地的农民作出了回报——— 当时的统计显示,整个三大战役期间,全国支前民工达到惊人的880多万,这比人民解放军投入部队的总数要超出4倍以上。
至此,身处西柏坡的中国共产党已经牢牢掌控了中国革命的走势。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曾撰文说:“西柏坡时期,既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一是从战争到和平的转折,不仅要结束历史战乱,还要结束我们党领导的22年的革命战争。二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转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革命的基础主要在农村,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这时起就在研究如何转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新时期,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三是从革命到建设的转折,革命胜利后,需要谋划建设新中国,就要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石仲泉分析说,这三大转折,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是从这里开始的。
为这一伟大转折所作准备,进一步体现在孕育国家蓝图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在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央全会上,走过28年奋斗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如何建设新中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的议题。
(三)政权奠基
2011年7月1日的脚步声清晰可闻,进入5月以来,西柏坡纪念馆前广场每天都涌动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人潮,其中不乏国家有关部委的工作人员,他们前来接受精神的洗礼,也为了寻根。
“目前修复的西柏坡革命旧址主要有17处,其中,集中在中央部委旧址区的有中央办公厅、中央社会部、中央外事组等;在华北人民政府旧址区的包括民政部、交通部、公安部、法院等。”据西柏坡纪念馆有关工作人员介绍,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修复的中央部委旧址将于今年7月1日前完工并对外开放。此前,旧址修复主体建设工程已于“五一”前完工。目前,旧址的外围配套设施正在紧张施工中。
就是在这里,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并开始运转,而这也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的预演。
1948年8月底到9月初,收获的季节,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3天会期内,大会先后通过了《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村、县人民代表选举条例》等,还采取差额选举的方法,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从39名候选人中选举出董必武、聂荣臻、薄一波等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