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我们与世界距离不再遥远
河北新闻网
2011-06-05 08:5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孙婷
【字号

本站搜索

    (一)

    西柏坡,这个太行山麓的普通山村,因党中央曾驻扎于此而闻名。

    让我们把历史镜头切换到战火纷飞的1948年,西柏坡上空的电波纵横交错,一份份电报从这里发出,党中央运筹帷幄,通过408封电报指挥了闻名中外的“三大战役”。“如果当时没有电报,很难想象党中央如何在这样一个小山村指挥全国的战局。通讯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河北联通平山分公司卢彦龙说。

    然而,尽管那时已经有了电报、电话,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使用现代通讯工具还是奢望。

    平山县退休干部李忠刚至今还记得,1978年12月,他跑到乡政府给北京一位朋友打电话:左手使劲按住话筒,右手飞快转动摇把,然后冲着话筒大声嚷:“总机、总机,我要……”

    那时的李忠刚不知道,就在他靠摇把子电话跟远方朋友通话的时候,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在召开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当许多人刚刚习惯家庭电话的便捷时,手机、互联网又迅速成为通讯的主角。

    “从写信到摇把子电话,从手机到互联网;从土路到水泥路再到高速公路,这变化过去想都不敢想。”西柏坡镇梁家沟村村主任韩志平乐呵呵地说。

    5月初,在梁家沟采访时,正赶上村里新民居竣工。记者走进刚刚搬进新居的陈志刚家,看到他正在女儿的辅导下学习网上冲浪!“鼠标一点,想要的生意信息全有。”他高兴地说。

    已经75岁的李忠刚老人也学会了使用QQ,一有空,就和远在加拿大留学的孙女视频聊天。

    西柏坡电报的“嘀嗒”声渐行渐远,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电报机早已静静地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随着电话、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世界成了地球村,距离已不再遥远。

    (二)

    “怎么老外能在咱这儿随便溜达呀!”上世纪70年代末,家住北戴河的张建利还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当他第一次见到街头出现三三两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时,既新鲜又吃惊。

    新中国成立后,北戴河成为我国第一个休疗基地,当时接待的多是劳动模范、战斗英雄。在普通百姓眼里,北戴河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

    1979年2月,《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刊发的一则消息打破了北戴河的平静:“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北戴河休养区拨给旅游部门接待外宾使用……”这则消息透露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