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这个和“许三多”一样不引人注目的小警察,拿出了“士兵突击”的倔劲。除每周二、四在警务室接待群众,其余时间他都“泡”在村里,执着地挨户敲着乡亲们的家门……半年过去,张小三把足迹印在了全村2166家的庭院内,也把全村7701口人的情况和需求写进了《民情日记》。不经意间,他的一口江苏口音,变成了和当地百姓一样的“黄骅腔”。
张大爷的户口页要换成新的,王大哥家丢了辆自行车,刘大姐举报村口有几个可疑人员……8年过去,张小三的《民情日记》如今已经记满18本。
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情,再小,也必须做好。
一次,张小三到赵金良老人家走访时了解到,1936年出生的赵大爷,户口簿上登记的却是1944年。这8年的差距,意味着老人要晚好几年才能领到低保金。张小三到村委会查找户口底册时天已经黑了,有人劝他:“8年都差了,也不差这一天。明天再找吧。”
“差8年是我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不办好我睡不塌实。”当晚,张小三从七千多人的户口底册中翻到了赵大爷的资料。据此,他办好了户口更正,赵大爷拿到了每月100多元的低保金。
“小三和咱们渔堡里长大的孩子一样,他和咱百姓不隔心。”采访时,赵大爷拉着记者的手再三嘱托:好好表扬一下我们小三。
张小三来自农村,更懂得他们的辛酸和期盼。
从2005年起,张小三坚持每月从工资中拿出部分钱来,帮助辖区内的特困户、贫困学生、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辖区困难女孩王芳自幼丧母,父亲体弱多病,跟着姥姥艰难生活。从2005年起,张小三就每月资助她50元,还为她购买学习用品、申办低保,一帮就是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