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村庄的守墓人在烈士纪念碑前。河北日报记者四建磊摄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四建磊 通讯员岳艳峰、武成军)在邯郸市成安县闫长巷村、后长巷村和马长巷村交界处,有一处邯郸战役烈士墓群。虽然绝大多数烈士的姓名已被时间湮没,也不知乡关何处,但66年来,周围3座村庄一代代的乡亲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悉心守护着他们的英灵。
据资料记载,持续7昼夜的邯郸战役发生于1945年10月。我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漳河以北、邯郸以南摆下战场,与进犯边区的国民党反动派部队展开殊死搏杀,共歼灭和俘虏敌军3万多人,争取1万多人起义,活捉敌第11战区副司令马法五。但我军也遭受巨大伤亡,550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1945年10月31日夜,我军第二十团与敌军第三十九师在距我村5公里外的章里集村发生了激烈战斗,枪声密集得像放鞭炮。后半夜枪声停了,又传来阵阵喊杀声,后来才得知是解放军与敌人拼起了刺刀。”经历过那段历史的马长巷村80岁老人徐振学回忆说。
战斗结束后,附近群众看到的是死尸枕藉、血流成河的惨烈景象。“牺牲战士身上无不遍布刀伤,有一位战士刀伤竟达27处,血把军装都浸透了,凝结后军装像铁板一样硬,谁看了都掉泪。”当时只有16岁的马长巷村村民张琴书辛酸地回忆说。
闫长巷村、后长巷村、马长巷村群众共拉回了101具烈士的遗体,其中绝大多数是用大车拉回来的,只有二十团团长王大顺的遗体是用担架抬回来的。烈士遗体先是存放在三村交界处的一座破庙中,随后被安葬在庙后的空地上。“烈士埋葬的最初几年,野狗横行,到处扒坟。乡亲们都说,可不能让野狗把烈士墓给破坏了。”徐振学回忆说,三个村当年各指定了一名村民负责看护烈士墓,其他村民也会随时加入守墓行列,有时深夜不约而同聚集来的多达上百人。
66年过去了,烈士墓不但完整保存了下来,还树起了纪念碑,成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邯郸战役烈士墓群。2007年,经闫长巷村第一代守墓人张保清的侄子张树林、张树荣兄弟向有关部门申请,又成立了邯郸战役烈士陵园管理处。尽管守墓员没有报酬,3村村民还是争先恐后加入守墓行列。张树林说:“第二代守墓人和我们一样,大多已经年过七旬,现在第三代守墓人已经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但一桩心事,让张家兄弟至今难以释怀。据老人们回忆,烈士墓前本来都树立了写着各自姓名的木牌,后来木牌却找不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烈士亲属前来寻亲,知情群众凭着记忆确定了三位烈士的墓冢,其遗骨被亲属迁走。其他烈士,除去埋葬在最前面的王大顺外,连姓名都记不起来了。王大顺烈士还有没有亲人呢?为让烈士叶落归根、让烈士亲属得到慰藉,近年来,张家兄弟曾三上北京、保定寻访王大顺的战友,还几次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查找线索。得知王大顺的籍贯在四川,他们还和四川省民政厅取得了联系,但至今也没有结果。
张树荣说,他们会继续努力。“但不管能不能找到烈士亲属,大家都会像烈士的亲人一样,把他们永远装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