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孤竹国”
据史料记载,孤竹,一名(亦作“觚竹”,多见于甲骨文和金文),是我国商朝北方最早出现的方国之一。《尔雅》载:“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即指四方边远的国家。
关于孤竹国名字的来历众说纷纭。古籍中“孤竹”一名多写作“觚竹”。觚与竹连起来,反映了这个北方强大方国的富庶生活。另一说认为,是以当地一种水鸟的叫声,谐音得名。还有一说,认为由于当地为竹子稀少之地而得名。
孤竹国的管辖范围,一直是一个谜。《括地志》、《辽史·地理志》等文献以及有关出土文物,为孤竹国的疆域勾画出了一个大体的轮廓。在商时期孤竹国分封以后至西周以前,孤竹国的辖区应该是辽宁省的朝阳、锦州,河北省的承德、唐山、秦皇岛以及所辖的大部分县区。到了东周时期,孤竹国的辖区仅剩现在的卢龙、昌黎、抚宁、青龙以及秦皇岛这样的范围了。
“在喀左、卢龙、蓟县等地的考古结论表明,商朝时的孤竹国坐落在横跨冀东长城内外的一大片区域上。”史学家董宝瑞认为,其管辖及势力范围,不仅包括今秦皇岛、承德、唐山和辽宁省的部分地区,还可能包括天津、北京两市东部的部分地区。而秦皇岛民间文化学者李亚忠对于孤竹国的管辖范围另有新说,他认为,孤竹国并不太大,只是在从最初的一百里到后来又不足一百里的地方,而并不是一个拥有上千里地域的国家。而燕国在齐桓公的帮助下所到达的孤竹国,也只不过是到达了今卢龙和迁西、迁安一带。
●传承“孤竹”美德
去年,一场由卢龙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的大型历史歌舞剧《孤竹浩歌》在秦皇岛市上演,这场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演出,带我们走进尘封已久的古孤竹国,真切地走近两位古代圣贤“伯夷、叔齐”。
“历代朝野共同礼赞古德丰碑之高之上未见出其右者;影响三千年社会各界道德修为之广之深未见出其右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耀宗如是评价伯夷与叔齐。《论语》称其为“古之贤人也”;《孟子·万章下》称其“圣之清者也”;司马迁《史记》人物列传首篇《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省文联副主席郑一民先生对记者介绍称,据历史记载,商朝后期,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长子伯夷,幼子叔齐。孤竹君生前有意让叔齐继承国君。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但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作。叔齐则说,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最后,次子继承了君位。后来,伯夷、叔齐相约到西岐道德之乡,途中看见路旁狼烟四起,一队队兵马相杀,一群群百姓携儿扶老逃难。他们规劝周王放弃武力代纣,被拒后,他们也拒绝周武王封爵,并拒吃周粟、拒喝周水,两人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之上。“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一首《采薇歌》响彻首阳山,伯夷与叔齐的让国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后来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
卢龙县孤竹文化研究会会长薛顺平介绍称,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就是“孤竹文化”传承后人的核心内容。“礼让”、“和平”等精神是传承2500余年儒家思想体系的主流价值,应该提倡,它在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建设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