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驻保定记者郭志昆 通讯员柴美敬、吕士永 文/图
正月初六一大早,地处曲阳县北部山区的灵山镇韩家村成了欢乐的海洋,大街上挤满了三里五乡的乡亲,他们都是前来观看该村一年一度花会表演的。
■13米高大幡上下翻飞
上午9时,花会表演准时开始。打头的是分列街道两旁,举着高大牌匾的青年“开路先锋”。紧随其后的是36名身穿黄色服装、头裹白毛巾、手持红色鼓槌的青壮年,他们将36面威风大鼓斜挂在腰间,在“铿锵”铜锣的“指领”下,有节奏地为后面的大幡表演开场。“虎跃龙骧鹏举祖国共飞腾”、“燕赵秦楚万民交庆颂党恩”……十几面高13米、宽1米,以龙、虎为装饰底纹,上写盼望吉祥、鼓舞士气、庆祝丰收等幡词的大幡,在十几位中、青年手中灵活自如地表演着。他们或口叼、或头顶、或脚踢、或手舞,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拿手“绝活”。
50岁的韩增军,一会儿单手将重百余斤的大幡举过头顶,一会儿顺势绕在背后快速举起,一会儿从左手抛向右手……大幡在他手中抖来抖去,旋转翻飞,不时赢得观众大声喝彩。更为惊险刺激的是他将大幡时而置在脑门上,时而置在下巴上,后仰着身子,张开双臂或前或左或右地缓慢走动,有时突然加速向人群走去,吓得群众不自觉地向后退上几步。
大幡表演中,即使有的表演者由于手劲或经验不足,大幡出现倾斜,旁边的护幡者不等大幡倒下,随即将手举向头顶,将大幡托起,在人们善意地大笑中换人重新表演。
■千年擎歌庆今朝盛世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擎歌表演。曲阳擎歌起源于唐朝末年,由上装和下装两部分组成,下装高擎上装,中间由铁信子(即轴)连接。擎者为青壮年,被擎者为3岁-7岁儿童。
在唢呐、管子、云锣、铜钗悠扬的古乐声中,擎歌表演登场。9名身穿艳丽戏服,画着脸谱的3岁-7岁儿童,在3米高的擎阁上,左右旋转、上下翻腾、打筋斗、扭秧歌、双方对打,惟妙惟肖地表演着。“看,那个‘孙悟空’的挤眉眼、搭凉棚、翻筋斗,演得多带劲啊。”“瞧,那个脚下踩着风火轮,左手拿着乾坤圈,右手舞动着斩妖剑的‘小哪吒’。”“你看那个‘唐僧’,嘴里还叼着奶嘴呢。”……无论是磨子擎阁、车架擎阁、单人擎阁、双人擎阁、三人擎阁,一出场都会引起人们的惊叫,人们纷纷拿出相机、手机记录着这精彩的表演。就是这个叼着奶嘴的孩子,去年曾亮相央视《乡村大世界》栏目,是韩家村“成名”最早的村民。
跑驴、划旱船、扭秧歌……精彩的表演让观众们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责任编辑:李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