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滦的规划中,老唐山风情小镇只是其文化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明年春季全部竣工的“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将成为企业文化产业的另一重要支撑。
据介绍,博览园内首先对外开放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短短两年间已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其中还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4位、省部级领导200余位、国外来宾1000多人。
走进这座博物馆,中国第一家煤矿、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诸多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让参观者很容易感受到跨越三个世纪的开滦所积淀的丰厚矿业文化。“怎样才能把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当时颇费心思的一个问题。”谈起企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初衷,张文学表示,这是百年开滦转型的必然选择。
“经济学中有一个沉没成本的概念,过去投入的成本,有的已经不可收回。但今天能做的是,可以把积累起来的矿业文化,拿来与世人共享。”张文学说,由此,开滦的文化产业进入了企业的发展战略。
作为开滦文化产业最早的具体执行者,李军说,最初阶段,企业内很多职工甚至一些干部都对发展文化产业不太理解。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中的朝阳产业。不指望一开始就要创造多大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现在要打好基础,把优势都凝聚到一起,‘十一五’不中,‘十二五’;‘十二五’不中,‘十三五’。”张文学的鼓励让李军顶着各种压力开始了两年“摸着石头过河”的努力。
两年中,依托唐山矿老矿区建设的“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引人入胜,游人不断。博览园内不仅形成了包含一座主展馆、三座分展馆在内的遗迹类博物馆群落,馆中还收藏了国家一级文物47件,二级文物72件,三级文物326件,其他馆藏珍品上万件。
11月29日,笔者走访时发现,在博览园内,体验类项目井下探秘游、文化魔力之地等项目也进展飞快,已初具规模。
据李军介绍,利用旧矿井、旧巷道开发的井下探秘游建设规模达5000多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600人在里面参观游览、休闲娱乐。利用旧厂房开发的文化魔力之地,最终将打造成类似北京798的艺术区。
一个战略 打造工业文化旅游链
11月29日,站在老唐山风情小镇即将开工的工地上,举目四望,小镇已和周边景区连成一片:向西隔一条马路,就是南湖风景区;向南隔一条马路,《唐山大地震》影视基地已全面开工;向北,东方家园、万达广场、百货大楼等商业区域与小镇遥相呼应。
【责任编辑:王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