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老太在展示自家的老地契。
■专家称有一定收藏和史学研究价值
收拾房间时,从自家柜子里翻出22张清朝、民国时期的地契,年代从清朝的乾隆、宣统直到民国时期,其中最早的地契记载时间是乾隆55年,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11月9日,记者听南和县城年近八旬的秘老太,讲述了自己的奇遇。
【收拾房间发现老地契】
秘老太今年近80岁,耳聪目明、身体硬朗,时常在家中打扫收拾。据她介绍,前几年她和家人搬来县城时,就曾听老伴说起过家中有个包裹,里面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但老伴去世后,她和家人一直没有见过这个包裹。
前几日,由于孙子要结婚,秘老太和家人在收拾房间时,无意中从柜子里面翻出一个泛黄陈旧的粗布包。打开一看,发现里面全是一张张的老地契。
【最早地契距今219年】
在秘老太太家中,记者见到了这些老地契。22张老地契的契文没有标点、多为楷书,字迹秀丽,大多加盖着红色印章。这些泛黄的麻头纸地契,大部分还能完整地辨认出字迹,年代越近,其字迹就越清晰。
地契中除民国时期的,还有清朝乾隆、宣统年间的。地契上对土地亩数、房屋间数等标注分明。其中,最早的一张是乾隆五十五年签下的,距今已有219年的历史。契约字迹秀丽、正反两面均加盖红色印章,背面字文大意是,村里一姓刘户因经济拮据,将村东南伍亩捌分地以陆拾玖大钱卖给地主人。
【把地契世代相传】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获悉,古时地契分“白契”和“红契”。买卖双方未经官府验证而订立的为草契或白契,加盖州县官印的为官契或红契。秘老太太家中的地契多属红契。
一位收藏爱好者介绍说,秘老太家的地契真实地反映了清朝和民国时期房地买卖关系、地价变动、农民负担程度等社会经济生活状况,具备一定的收藏和史学研究价值。同时建议将地契重新裱备,细心保存。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我们家不会出售,我会让子孙把这些地契世代传下去。”秘老太太表示。(记者刘哲 通讯员姚计统)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