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个情节阐述教育之道
剧本完成后,青县县委宣传部举行了剧本研讨会,组织专家与本报记者一起对剧本提出修改意见。杜奇泉不辞辛劳,数次易稿。
根据现实中家庭学校存在的种种教育误区,剧中精心设计了80多处情节,几乎每分钟都有一处关于教育理念的渗透。
影片中的主人公吕喜龙有良好的家教,他的父母都善良、朴实、爱帮助人,与吕希庆生活中的家庭非常相似。
比如,吕喜龙帮助残疾的刘涛,每天背着他,受到了别的同学冷嘲热讽。吕喜龙回家问妈妈,如果你干好事,别人讽刺你怎么办?妈妈说,咱干的是好事,嘴长在别人身上,让别人说去吧。“一个好孩子,一定有一个好妈妈。”杜奇泉说,生活中的吕妈妈就非常令人敬佩,这样的情节是有原型的,她非常孝顺公婆,爱帮助人,在村里人缘非常好,她以身教教出了吕希庆这样一个好孩子。
杜奇泉对记者说:“影片中的刘涛被塑造成一个自强不息、懂得感恩父母的孩子,他的母亲也很伟大。他家境不好,我们设计了他过生日给父母磕头的动人情景,他知道儿的生日是母亲的苦日、父亲的忧日,感恩父母艰难地把残疾的他养大;设计了因为一个鸡蛋他与母亲反复推让甚至赌气的镜头;设计了刘涛父亲为给儿子治病打工时舍不得吃一顿好饭的情节……我们相信这些细节能深深打动观众,也能够把正确的教育方法传递出来。
■虚构出一个“坏孩子”
影片中,有一个被虚构出来的重要角色—吕喜龙的同学王子,这几乎是一个问题孩子的代表,本质也不坏,就是有着各种不良习惯,比如爱花钱、自私自利、迷恋网络游戏、逃课,不尊重老师和父母。
王子的父亲是个老板,对孩子的教育是要啥给啥,溺爱的同时,有了问题就打骂,放大孩子的缺点,没有鼓励与引导,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王父说:“你别喊我爸爸了,喊我存折算了。”
王子说:“那你不是除了给我钱,什么也不管啊?”
王父说:”你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
王子说:“你自己每天不是光喝酒啊?”
……
王子的出现,使影片故事有了起伏,有了冲突,也有了两种教育观念的碰撞。
在学校教育中,也有两种观念的老师出现。一位老师认为学校只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而吕喜龙的班主任陈老师则认为,对学生的培养首先是德行教育,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并不矛盾。
青县教育局马局长在影片中扮演自己,他在剧中的全县教育大会上讲,“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完善学生的人格”。
杜奇泉介绍,这部电影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寓教于乐,影片中充满了天真、活泼、灵动的情节。
【责任编辑:李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