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孝儿媳》编剧又一力作
本片导演余志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长期从事影视剧编导创作,关注社会教育问题,推崇艺术教化功能。《亲爱的课堂》的制片人和编剧是本报读者非常熟悉的老朋友———电影《大孝儿媳》制片人杜奇泉。《大孝儿媳》的主人公原型是本报2008年感动人物、割肝救公爹的行唐女青年张建霞。电影《大孝儿媳》成功上映,社会各界反响强烈,“虽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赚到了社会效益,这是我们获得的最大的利益,也是我的愿望。”杜奇泉对记者说。
杜奇泉和其他同行一起,密切关注本报年度感动人物的评选,吕希庆的事迹一出,他敏感而惊喜地意识到,这又是一部好的电影题材。
为了创作这部电影的剧本,杜奇泉先后10余次到青县深入采访,与吕希庆、刘晓以及他们的家人、老师、同学座谈,深入了解了吕希庆的成长背景和心路历程。
为了把握好这一青少年成长的题材,杜奇泉在我省邯郸、张家口的部分县市,以及北京、内蒙古等地的十几所学校进行了大规模调研。
■3000份调查问卷确定电影主题
现在的中学生需要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能够在电影中为孩子和家长提供怎样的价值观?
调查问卷是实打实的,杜奇泉多次委托各地的朋友完成,问卷不留名,孩子们可以自由填写。
答卷收上来以后,结果有些令人意外:在学生自我评价中,60%——— 70%的孩子认为当前的中学生不好,浮躁、自私、张扬、懒惰、攀比、不爱学习。只有20%—30%的学生自我评价比较上进、思想解放、见识广、知识多、讲团结、友爱、孝敬父母。
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60%的学生对父母不满意,认为父母只看重学习,只关心物质生活,没有交流,其中有20%—30%的学生反映父母武断、甚至打骂自己。
在对父母的问卷中,6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懒、馋、逆反,不知道如何管。80%的父母最大的期望是孩子学习好。
生活中许多家庭面临对孩子不满意的苦恼,杜奇泉说,其实孩子的许多问题是家长教出来的。
一次,他帮一个战友的孩子联系上学的事,孩子18岁了,当时是大热天,孩子在前面走,母亲在后面跟着,拿着水,一会儿问一遍:你喝水吗?你渴吗?像个仆人。孩子开始不搭理,后来冲母亲大吼:你烦不烦?闹得母亲很尴尬。
杜奇泉说,是你这个母亲把秩序弄错了,谁是长辈啊?如果你能告诉他,先去买两瓶水,给你伯伯和爸爸先喝,如果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哪会有这样的毛病?
【责任编辑:李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