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也生活在这个城市,但王先生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城市“边缘”人。
忽然有一天,王先生看到村子后面的大山开始“动摇”了,工人、工程车越来越多的聚集到这里,一个喜悦的消息传来:张家口环城快速路动工了。
劈山拓路时,王先生就总是站在院子里远远地观瞧,他隐隐感到,这条路或许会给他的生活带来变化。建好后的快速路西环线像手臂一样,将瓦盆窑村揽入城市的怀抱。此后,伴随着桥西区浅山区开发、城中村改造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瓦盆窑村紧紧抓住此机遇,盘活土地资源,实施了新民居建设,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以及居住环境。内设商场、超市、幼儿园、医疗站、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的新民居建设规划圈形成了。至此,瓦盆窑村难回寂静,渐成开发的热土。
漂亮新居
新民居工程从2008年5月动工,动迁村民、非村民317户,拆迁面积3.3万平方米,2009年9月底新民居竣工交付使用,10月19日,村民兴高采烈地领到新房的钥匙。
据了解,村民新居共建了8栋楼530套新房,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可安置村民678户,全村年满18周岁以上的村民,均按1340元/平方米的成本价分配到一套楼房,至此,全体村民实现了从棚户区整体搬迁至新民居。
早在几年前,对瓦盆窑的居民而言,住楼房还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每每听说周围的亲朋好友都住上了楼房,他们都羡慕不已。
当初听说村里要整体开发,建设新民居,大家不相信,因手里没钱,买房子岂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后来,村里根据户龄、工龄等来决定楼层的分配,选楼层采用抓阄的方式,村民在村委会院内排了6支队伍,那天刮着大黄风,非常冷,但这丝毫没有削减村民的热情。王先生闭着眼睛心里一横,手下手起,一套三层101平米的房子就成了他的。看着手里纸条上的数字,这从天而降的幸运让他不敢相信刚刚发生过的一切,他狠狠地掐了自己一下——这是真的。
王先生的女儿也分到六楼一套103平方米的住房;儿子分到一楼一套87.79平方米的新房。像他一样,村里不少村民一家就分配到二至三套新楼房。
新民居建在牛槽洼,位于赐儿山脚下,西环线旁。“我家在22号楼5单元301,两室两厅,卧室是飘窗……”他领着记者逐一参观各个房间。
“新楼安装了太阳能,热水直通卫生间,今后就可以在家里洗澡了。热水也通进了厨房,今后洗碗也能用上热水。老伴最满意这个了。”王先生高兴地与记者分享着他的那份喜悦。
失地安置
王先生在村里土生土长,他和老伴承包了村里4.44亩山坡,栽种了苹果、李子等,刚种时苗小收益少,辛辛苦苦一年才挣一二千元,到了盛果期,收入也就四五千元。瓦盆窑村有413户人家,像老王这样有地的村民有30余户,每户一份地,大都是三四亩地。全村总占地面积为621亩,由于土地贫瘠,只能种植杂果经济林,剩余土地为荒山荒坡。全村共有708人,有劳动力的419人,90%的村民靠外出打工谋生。村里发生的变化曾让大多数村民在思考一个问题:村民失了地,今后的生活如何安排?
瓦盆窑村两委班子未雨绸缪,把需要解决的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想在了前面。
在新民居建设之初,村两委班子便与浅山区项目开发部门签订了协议,瓦盆窑村整体开发后,瓦盆窑区域内将来建成的物业管理、商场超市、幼儿园、医疗站、活动中心等配套项目优先录用瓦盆窑村民,村民失地不失业,使全村的产业结构实现从农业向商业的转变。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村民将来的安居乐业,也科学地破解了瓦盆窑发展的困境。
村集体将成立真正意义上的浅山区物管公司,下设物业管理、绿化、运输等子公司,仅此一项就解决了300多人的就业问题。同时,村里做出承诺,从事就业的人员可以享受到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三险保障,男60岁、女50岁以上的老村民每月人均还可以领取4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