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更美丽”之张家口篇
这就是瓦盆窑村搬迁后的新小区,处处鸟语花香
过去的瓦盆窑村
河北新闻网张家口电(燕赵都市报记者刘雅静)一座典型的“城中村”,停水、停电、道路泥泞……是这个城市边缘地带从前留在人们心中的、对桥西区瓦盆窑村的印记。然而,城市快速路建成后,伴随着浅山区开发、城中村改造以及新农村建设,瓦盆窑村盘活土地,实施了新民居建设。当新楼建成,村民实现了整体搬迁至新民居,在村民住房以及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以前的“龙须沟”也将在以后的不断开发中,淡出视野,最终融入城市。
告别棚户区
2009年年底,张家口市桥西区东窑子镇瓦盆窑村的村民王先生终于告别过去居住二十多年的矮房子,搬进了新楼房。过去多半年了,可是提起当初他从腰间摘下一把新房的钥匙时的情景,他的脸上顿时漾起一丝会心的笑容。在村里的新民居建设中,他和老伴分配到一套101平方米的新楼房。
1981年,王先生在北瓦盆窑的半山坡上建起3间半平房,共40余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0余平方米。夫妇二人育有一双儿女,如今女儿已成家,也居住在瓦盆窑村,儿子在劳动技校里上学。
王先生告诉记者,旧平房十分简陋,是用半头砖、土坯垒起来的,屋内的顶棚是用报纸糊的,地是用砖头铺的,低矮的房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每到寒冬腊月,裹着雪花的风就会钻进屋内,小小的火炉也不能抵御寒风的侵袭。“房子的后墙上返潮,冬天冷时常会结上冰茬。家里生上炉子后,烟将墙壁熏得很黑,冬天在炉子上做饭,夏天就用吹风灶。”一提起住房条件的简陋,王先生的言语中满含酸辛。
“冬天就没有享受过随便伸手吃水果的喜悦,人家吃的是乐和,我们吃的是冰冷,进家直到睡觉都得穿得厚厚的,手也不敢伸。如今好了,暖气热乎乎的,回家就脱衣服,吃个酸橘子都是甜的。”老伴捂着嘴乐和着。
整体搬迁
瓦盆窑村地处城市边缘,是张家口市桥西区典型的城中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些城市游民来到这里开荒种地,做小买卖、开窑厂做瓦盆,人逐渐多了起来。村里大部分是山坡地、沟坡地,村民的房子依坡零乱建造,由于市政设施跟不上,村里的卫生状况差,村民居住环境难以提高。
王先生说起过去也是一肚子的苦水:“居住环境也比不上城市人,以前吃水要到千斤顶厂去挑,村里到处是山坡、沟壑,冬天下雪,路上泥滑,妻子曾挑了一担水,因脚没踩稳摔倒在地上,差一点掉进沟里,自来水入户以后,才不再挑水吃。每年冬天买一吨半块煤,车运不到家门口,只能从坡下肩抗背驮地搬运到家里。厕所离家有一百多米,冬天再冷,也得到外面去上厕所,垃圾点设在巷口,倒垃圾也不方便。下雨时,路面泥泞不堪,一踩就是两脚泥,半个裤腿都是湿的,人们连门也不敢出。”记者在过去的几年里,不知接到过多少个瓦盆窑村民的求助电话:没水、没电、下雨路不通……原本这些本该不成为问题的生计问题,在这里生活的人却每每因为水管里没水,不能用电和天公不作美而担心着。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