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兴华老人(左)与失散多年的战友邢成玉通电话。 本报记者 王博摄
韩兴华老人提到的杨惠卿是邢台市公安局桥东分局邢州北路派出所的一名普通社区民警,同时他又是出了名的“寻亲民警”,这是他两个月以来完成的第四个寻亲任务。“这四次寻亲成功,主要依靠公安的信息化手段。”接受笔者采访时,杨惠卿反复提到,是警务综合信息平台中的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帮了大忙。
据介绍,公安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是依靠户籍登记建立的,部、省、市三级互联,仅限于公安系统内部使用的大型人口数据库。
“只要有身份证的人,在该数据库中都能找到。”杨惠卿说,“寻亲者提供了对方姓名、籍贯等相关信息,利用数据库的查询检索功能就能快速定位,开展筛选。”
据杨惠卿介绍,几天前,韩兴华老人拿着战友邢成玉当年的照片来到派出所寻亲,并提供了战友的姓名、年龄、籍贯等多项信息。
他就利用这些有效信息,分别在部、省、市三级综合查询平台中进行数据检索和筛选,将目标锁定在符合基本条件的50余人中。最后通过照片仔细比对和辨别,确认了陕西省宝鸡市的邢成玉就是韩兴华老人要找的亲密战友。
为了保证数据库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该数据库系统仅安装在公安局的内网上。
笔者看到,省公安厅警务综合信息平台的页面上有包括综合查询系统在内的十余个数据库的链接。进入综合查询系统后,看到的是较为复杂的数据库结构。检索目录包括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工作对象等数十个条目,检索项包括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户籍所在地、详细信息等。寻亲过程曲折 需要“马天民”精神
“通过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确定目标对象之后,剩下的任务就完全靠民警自己来做了。”邢台市公安局桥西分局南大郭派出所民警马志国说。
就在20多天之前,他帮助分别了38年的付保珠、付宝玉兄弟团圆。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