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网络中国节·春节】有龙则灵!龙年春节,奉上这份河北“寻龙诀”

2024-02-05 08:05:3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海报设计:赵燕杰

龙行龘龘,岁回律转,甲辰龙年新春正向我们走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龙是腾云驾雾的祥瑞,拥有“东方神秘力量”的龙格外受“龙的传人”青睐。望子成龙、卧虎藏龙、矫若游龙、龙飞凤翥,龙马精神……中国人赋予龙的都是美好的寓意。龙年新春,一场“寻龙诀”正在上演,纵览小编带你一起去寻找河北大地上的“龙”,据说,寻到的人都能沾一沾龙的祥瑞之气。

■ 远古的龙

——不寻常华北龙

头高7.5米、背高4.2米、体长20余米……步入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的恐龙展厅,相信你一定会被眼前的史前巨兽骨架所震撼。这,就是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不寻常”的镇馆之宝——不寻常华北龙。事实上,站立的庞大骨架只是不寻常华北龙的1∶1定制模型,而它的“真身”就静静地躺在旁边的沙盘里。

不寻常华北龙骨架模型。图片来自河北地质大学官网

不寻常华北龙的化石发现于山西省天镇县和河北省阳原县交界处,其生活时代距今约7300万年。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白垩纪晚期完整蜥脚类恐龙骨架的空白,是目前我国乃至亚洲发现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晚白垩世蜥脚类恐龙化石。

这只恐龙是由庞其清(河北地质大学)和程政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在2000年研究命名的。由于山西、河北均属于华北地区,加上这只恐龙有很多非同寻常之处,因此将其命名为“不寻常华北龙”。

新石器时代的龙

——玉猪龙

在泥河湾博物馆一楼新石器时代展厅,有一件小小的、看似不起眼的镇馆之宝——玉猪龙。它很小,高3.3厘米、宽2.6厘米,要透过展柜的放大镜,方能看清阴刻的纹理。它脱胎于一块环形玉,有着猪首、龙身,身体卷曲,首尾相接,因此得名“玉猪龙”。

泥河湾博物馆镇馆之宝——玉猪龙。泥河湾博物馆供图

1995年,在张家口阳原姜家梁墓地,考古工作者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一座墓中发现它时,它静静躺在墓主人颈部右侧。

它也是迄今在河北境内保存的唯一一条新石器时代的“龙”,对于河北考古界,弥足珍贵。

■ 地名里的龙

——卢龙

秦皇岛市卢龙县。图片来自卢龙发布微信公众号

卢龙县,隶属河北秦皇岛,因其北部依傍青龙河而得名,卢龙即黑水之意。卢龙古城始建于东汉,为曹操所筑城池,始为土城,后经辽、明两次大规模扩建。自明景泰年间至民国期间,上下五百年间,卢龙古城历经修葺,始终保持完整坚壁,有“京东第一府”的美誉,这里诞生了玄鸟生商、老马识途等历史典故。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的《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这首诗在名垂千古的同时还留下一桩“悬案”——“龙城”到底在哪里。有一种说法认为,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龙城”指的是唐时作为军事防区的卢龙府、卢龙军,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卢龙。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坐实。更多学者倾向于认为此处“龙城”只是用典,借指边关边城,并非实指。

■ 桥上的龙

——赵州桥上雕刻的58条龙

赵州桥。河北日报记者田恬、史晓多摄

或许你听说过赵州桥“三绝”:一是“券”(弧形砌拱的桥洞)小于半圆,二是“撞”(“券”的两肩)空而不实,三是洞砌并列式。但你知道吗,除了结构本身,赵州桥在栏板、望柱等附属设施上也展现了非凡的雕刻技艺。

图为赵州桥上的蛟龙雕刻。(中新网资料图)赵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图为赵州桥上的“饕餮”雕刻。(中新网资料图)赵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赵州桥桥面两侧各设21块栏板和22根望柱,中间是5块蛟龙栏板和6根蟠龙望柱,两侧为斗子禾叶栏板和竹节宝珠望柱。蛟龙栏板和蟠龙望柱上雕有56条龙,再加上主拱圈两侧各一蚣蝮(吸水兽),共计58条龙,形成一个气势恢宏的群龙阵图。这些龙没有龙须,基本上也没有龙麟,臀部明显,尾巴细长,四肢矫健有力,且只有三爪,这就是隋朝时期龙的特征,这种龙的雕刻在其他地方较为罕见。

建造者在大桥上雕刻出丰富多彩的龙图案,表达了希望龙保护大桥永世长存、通济利涉的美好愿望。

纸上的龙

——蔚县剪纸作品《龙行天下》

巨幅蔚县剪纸作品《龙行天下》。央视一套《非遗里的中国·河北篇》视频截图

长9.9米、高0.99米、9条龙……2023年7月15日,央视一套播出《非遗里的中国·河北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周淑英的巨幅蔚县剪纸作品《龙行天下》惊艳亮相,让网友直呼“绝了”。

这幅作品由9条神态各异的彩龙组成,寓意龙乃“九五至尊”,是周淑英耗时3年多在2012年龙年完成的。蔚县的剪纸并不是“剪”出来的,而是一刀刀“刻”出来的。制作这幅巨作,周淑英每天只能做上3至4厘米,用了20多种工序,一共刻了200多万刀,每一道工序都是不可逆的,错一步整个作品就要从头再来。

壶上的龙

——青釉堆贴花龙柄壶

青釉堆贴花龙柄壶。图片来自沧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沧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件青釉堆贴花龙柄壶。此壶口径9.5厘米、腹围55厘米、底径10.2厘米、高39.5厘米,盘口、细颈、橄榄形腹、圈足。壶身由足至口沿有主纹饰带8层,各层间饰串珠等纹饰十层,共有纹饰18层。

这件青釉堆贴花龙柄壶于1980年出土在当时的沧州市第一砖厂,也就是现在的一城枫景小区附近。在断代的时候,这件文物先是被专家认定为初唐,后又被省里的专家定为隋朝,直到后来,沧州当地文物负责人专程赴京,求教国内顶尖专家,才被断定为北朝青瓷珍品。

字里的龙

——易县摆字龙灯

易县摆字龙灯。图片来自燕赵都市报

河北易县摆字龙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字龙灯由13节龙身组成,另加领龙绣球1个,舞龙者不断变换队形摆出汉字,组成“天下太平”等吉祥词语。

其发源地易县西陵镇忠义村位于清西陵周边,据传,摆字龙灯最早是清乾隆年间由承德避暑山庄带到泰陵(雍正帝陵墓)衙门来的,其龙体有13节,便是为体现雍正在位13年。清光绪年间,摆字龙灯又从泰陵衙门辗转到了泰妃陵衙门,也就是现在的忠义村,流传至今。

石头里的龙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展出的恐龙化石标本

1月11日拍摄的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恐龙帝国”展厅。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1月3日,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该馆占地面积约120亩,总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自然博物馆。其一大特点是以在中国发现的化石标本作为主要支撑,讲述整个生命演化在东亚的进程故事。

新的场馆为大型古生物标本预留了充足的展示空间,长约35米的中加马门溪龙骨架模型都可以舒展身躯。据介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拥有约40万件古生物化石标本,新场馆的建成,能够让这些化石走出库房,活起来、转起来、动起来,更方便向公众系统普及古生物学等知识。

1月11日,董氏中华猛龙骨架化石标本备受游客关注。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世界唯一的董氏中华猛龙骨骼化石标本,世界极少数三维保存的天山哈密翼龙蛋化石标本,沧龙化石模型,翼龙化石模型……这里的“龙含量”着实有点高!其中,中华猛龙化石于1987年在新疆奇台县将军庙化石点被发现,其生活在侏罗纪中晚期,距今约1.66亿至1.57亿年,体长约7.6米,高度接近3米。中华猛龙是一种大型的异特龙类,是那个时代陆地上体型最大的捕食者之一。

海里的龙

——老龙头

秦皇岛市山海关老龙头景区。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老龙头是明代山海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秦皇岛山海关城南5公里的临海高地上,万里长城好似一条巨龙,在此将龙头伸入海中,将海水搅动得波浪起伏,故得名“老龙头”。老龙头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大将军徐达修筑山海关段长城并将长城的起点选址在老龙头。

天上的龙

——手工百米龙头风筝

视频来自中新网

龙年春节临近,在河北石家庄市藁城区王家庄村手工风筝手艺人家中,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龙头风筝艺术品,王振中正伏在案前,抓紧扎制龙头风筝。经过扎骨、裱糊、彩绘等工艺,一只长100米,由138节龙身组成的巨型手工龙头风筝呈现在眼前。

风筝又称“纸鸢”,讲究“扎、糊、绘、放”四种技艺,其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传承,传统手工龙头风筝也在积淀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 地下的龙

——邯郸“天下第一龙”

古石龙。图片来自邯郸文旅微信公众号

1988年2月,现邯郸市丛台区三陵乡姜窑村的村民在卧龙坡上取土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条巨型石龙。后经主管部门进一步组织挖掘,发现其由沙石岩形成,之间有石灰粘合连接,并将其称为古石龙。大龙首高6米,宽4.3米,长达369米,具有传统中华龙的特征,有龙头、龙角、龙骨、龙腔、龙爪、龙尾,经有关专家认定为我国境内发现最古老、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石质龙形体。

姜窑村后来在大龙旁边又陆续开掘出九条石龙,石质与大龙相同,并与大龙一起布成了“十龙阵型”,称之为古石龙群。如今已在其上方建成了“天下第一龙”展馆。

目前,对于古石龙群的来历尚无定论,主要有“粗犷加工说”“自然形成说”“镇陵之物说”几种解释。


龙年“寻龙”,有龙则灵。

除了远古的龙、新石器时代的龙、地名里的龙、桥上的龙、纸上的龙、壶上的龙、字里的龙、石头里的龙、海里的龙、天上的龙、地下的龙,你还知道河北的哪些龙?

(综合自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河北新闻网、邯郸文旅、卢龙县人民政府官网、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新闻网等,编辑赵少甫、闫馨雨)

责任编辑:赵少甫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