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11月17日电(记者张涛、马天云)“两极相碰击弧光,焊条像针缝衣裳。两片对接连起来,针脚就在缝中央。”这是承德市双桥区冯营子镇一个普通农民王宗和近日发表在《梨花》上的一首小诗。
《梨花》是冯营子镇梨花文学社内部刊物,梨花文学社社长刘玉良曾是一名镇干部,2008年退居二线后创办“梨花文学社”,目前文学社已有成员百余人,其中三分之一都是这个镇的农民。到目前,这本乡土刊物已经出版11期,每期封面上都是角度不同的梨花,全部是刘玉良自己拍摄的。
42岁的王宗和来自郭营子村,初中文化程度,他说,上学的时候就喜欢写点打油诗,后来干起农活儿就慢慢搁下了。现在有了《梨花》,过去的文学梦被重新点燃。
“咱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低,向报社投稿一准儿没戏,《梨花》是咱自己的刊物,能在那上面发表,也挺高兴的。”王宗和说,“我写的都是短诗,都是生活里的事儿,养鸡,养猪,还有平时自己干焊工的事儿都能编进去。”
刘玉良说,农村有很多文学爱好者,因水平所限,直接向报纸、杂志投稿并不现实,创办《梨花》就是要为普通农村老百姓提供一个文学交流平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王宗和告诉记者,以前闲下来就打麻将、打扑克牌,自从在《梨花》发表了几首小诗,就有了归属感,现在一有空就想琢磨点“豆腐块”,看到作品发出来,印成铅字,心里就美滋滋的。
“开始写诗以来,我就感觉自己肚子里这点儿字不够用,就去买了十几本字典、词典,有空儿就学习。”王宗和说。
56岁的农民王庆学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加入梨花文学社以来,他经常和社友交流写作技巧,不断学习,写作水平有了提高,他说,自己的作品已经在河北省省级文学刊物上“亮过相”啦。
为增强社员之间的交流,提高写作水平,梨花文学社还会不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小说讲座、写作培训等活动。目前,文学社已有多人在国家正式刊物上发表过作品。
谈及文学社下一步的发展,社长刘玉良说,《梨花》不向文学社成员收一分钱,都是免费发放,出刊经费全靠社里几个骨干成员东奔西跑拉赞助,资金来源很不稳定,希望可以得到上级文化部门帮助,让《梨花》可以永远创办下去。
